首页 > 政务信息公开 > 其他法定信息 > 政府文件 > 宛政办 > 2025年
分享:
索 引 号 N001-01-2025-00133 有 效 性
发文机关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5年09月04日
标  题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宛政办〔2025〕20号 发布时间 2025年09月15日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加快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
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加快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9月4日

 

加快我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根据《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精神,制定我市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两高四着力”战略导向和市委“五聚五提”工作总抓手,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兴业强县富民为目标,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核心,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高起点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链条化、集群化、现代化,努力构建具有南阳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助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聚焦粮食、养殖、油料、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乡村商贸加工流通6大产业,集中培育19条乡村富民产业链,积极构建高质量、高效益、多元化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到2027年,全市乡村富民产业总规模达到338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粮食产业

1.小麦产业链。以高产示范区建设和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提升南阳盆地优质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水平,积极推动小麦加工企业向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速冻面制品、休闲和方便食品,开发高档优质营养面条类、烘焙类、特色风味类等面制主食以及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到2027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60亿元。(牵头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学院)

2.玉米产业链。加快高质量玉米品种选育,积极发展鲜食玉米、青贮饲料玉米,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药用、酒用和加工专用品种,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培育种植大户、连片大区。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支持企业发展玉米淀粉、蛋白饲料、乙酸乙醇、果葡糖浆、聚乳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7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25亿元。(牵头单位:市科学院;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红薯产业链。适度扩大唐河、邓州、社旗等红薯集中种植规模,推广蜜薯、优质高淀粉薯品种。加强唐河红薯科技产业园脱毒薯苗的培育和扩繁,推广“产业园+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红薯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支持企业发展红薯淀粉、粉丝粉条、酸辣粉、宠物食品等加工产品。到2027年,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3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学院;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养殖业

4.生猪产业链。以内乡、唐河、邓州等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建设全国最大的生猪生产中心。推广楼房养殖、叠层养殖等模式,提升养殖场标准化、设施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生猪屠宰企业加快分割、储藏、运输设施装备升级,引导大中型肉制品加工企业推进精细化分割、冷链化物流、冷鲜化上市,发展火腿肠、肉脯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利用猪副产品。到2027年,生猪饲养量稳定在1500万头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29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5.肉牛产业链。以新野、唐河、邓州等养牛大县和肉牛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全国重要的牛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养加销一体化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兴办小型肉牛屠宰厂、委托开展熟食加工、兴办直营店、餐饮店等方式,提高牛肉价值。加快南阳牛的保种育种和开发利用,培育皮南牛新品种,打响南阳黄牛品牌。支持企业开发分割肉、欧式火腿、肉干、肉酱、调理肉等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肉牛饲养量达到120万头,产业链规模达到14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6.肉羊产业链。立足我市伏牛白山羊的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支持、三链同构、融合发展的原则,以“小群体、大规模”为主要路径,推广“户繁、企育、龙头带动”模式,推广波尔山羊、黄淮肉羊、杜泊、澳洲白等对伏牛白山羊、小尾寒羊、湖羊等的改良模式,将肉羊产业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到2027年,肉羊饲养量达到550万只,产业链规模达到40亿元。(牵头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7.渔业产业链。加快丹江鱼、鸭河鱼、镇平金鱼、西峡大鲵、桐柏稻田虾等产业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做强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益。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集约化设施渔业,促进水产品加工和流通,深入开展休闲渔业建设,不断拓展渔业功能。到2027年,养殖利用水面积稳定在117万亩左右,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3万吨,产业链规模达到35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三)油料产业

8.花生产业链。打造我市小果花生优势区,发展高油、高油酸花生,推广高蛋白花生、食用花生新品种。聚力招大引强、做活做大现有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支持企业发展冷轧花生油、高油酸花生油、风味花生油等,开发多味花生、休闲花生、花生巧克力、花生酱、高端西点食品配料等食品、花生制品饮料,以及花生蛋白、花生肽、花生活性物质提取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13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学院;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四)特色果蔬产业

9.蔬菜产业链。以新野、社旗等蔬菜生产大县为依托,打造百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大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因村制宜、灵活经营、联村带农要求,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因地制宜发展设施种植业促进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豫政办〔2025〕13号)精神,用足用好每村100亩左右设施用地,加快促进设施蔬菜产业提档、效能提升、效益提高。支持企业围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贮藏、保鲜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等,增强产地产后处理能力。到2027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45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33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

10.林果产业链。提高西峡、内乡、方城、淅川等猕猴桃、梨、油桃、杏鲜果产区,桐柏、内乡等板栗、薄壳核桃干果产区建设水平,支持企业建设冷藏专用气调库,增强购销仓储能力。支持企业开发果酱、果汁、果干、果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果树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90亿元。(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11.花卉产业链。以卧龙、内乡、方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县区为重点发展月季,以南召、镇平为重点发展玉兰及绿化苗木,积极发展西峡七叶树、内乡菊花、桐柏兰花等,打造花卉苗木种植大市、“世界月季之城”“中国玉兰之乡”,打响“南阳月季甲天下”品牌。发展玫瑰、木瓜、辛夷等花卉深加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到2027年,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40亿元。(牵头单位:市林业局)

12.食用菌产业链。推进西峡等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香菇产业链,巩固西峡全国优秀食用菌出口基地县地位。开展精细加工,持续拓展出口渠道,提高附加值,稳定我市食用菌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开发高品质冻干产品、干片产品、罐头食品、调味料、功能保健品等,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延伸加工流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到2027年,食用菌种植规模稳定在5亿袋,产业链规模达到290亿元。(牵头单位:市林业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阳海关)

13.中医药产业链。发展以“八大宛药”为主的特色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做大艾草、山茱萸、丹参等单品规模,开发中医药食疗药膳产品、药食同源产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健康饮品、药酒、药妆等,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健康旅游、食疗药膳、健康食品等新业态。发展壮大南阳艾产业,建立健全以艾草种植、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灸疗服务、文旅康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为一体的艾全产业链体系,打响“世界艾乡”品牌。到202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中医药产业链产值达600亿元。(牵头单位:市中医药管理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14.茶产业链。提高桐柏、内乡等高标准绿色茶叶原料示范基地建设水平,推进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统筹”发展,着力打造“一山(桐柏山)一水(丹江库区)”名优茶区,打响“桐柏玉叶”“桐柏红”茶业区域品牌。到2027年,茶叶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产业链规模达到30亿元。(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五)乡村农文旅产业

15.乡村文旅产业链。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丹江口水库、老界岭等生态旅游线路,围绕老界岭打造一批避暑康养度假村落,围绕丹江口水库打造一批“渠首”品牌的滨水康养旅游村落。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康养、乡村民宿、乡村体育、乡土文艺、教育研学、非遗传承、夜经济等乡村文旅产业。开展乡创实践,在山地丘陵地区打造山乡风貌乡村,在传统农区打造平原田园乡村。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00亿元。(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

16.乡村特色手工艺产业链。传承发展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地域特色的南阳玉雕、烙画、刺绣、丝绸、剪纸以及方城石猴、侯氏布艺、赵河黑陶等传统手工艺品,推动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以打造“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为目标,持续巩固产业优势,创新文化创意,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壮大镇平玉器。做大邓州陶营镇中国结编织、社旗仿真花、新野玩具等产业。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50亿元。(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六)乡村商贸加工流通业

17.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支持各县市建设改造一批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村新型便民商店和农批农贸市场等商业设施。引导大型电商平台和快递物流企业下沉农村,完善农村电商物流网点。完善“产地生产+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开展仓储物流链建设。推广“平台+企业+网货基地+农户”模式,培育“农民主播”,借助互联网平台展销西峡猕猴桃、香菇、唐河红薯、卧龙艾制品、金鱼、内乡油桃等特色农产品。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0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

18.乡村服装加工产业链。围绕邓州市裤业、鞋业,新野县西服、毛衫、休闲装,镇平县毛衫,南召县蚕丝被,以及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等产业,引导生产车间和生产线下乡、进村、入户。推广“中心工厂+卫星工厂+协作点”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补齐织造和印染短板,推进服装从单一品类向多元化发展,产品档次从中低档转向高中低档全覆盖。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30亿元。(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19.乡村特色制造产业链。抓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推广邓州“以商会商”“老乡招商”“返乡创业”“县域大产业+村头小产品”“一村一品”等经验做法,积极引导工艺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基础配套较好的乡镇、中心村布局,发展专业村镇,招引上下游企业落地建设,加速产业链集聚,形成产业生态。继续膨胀邓州雨伞、电子产业,唐河锂电池、箱包产业,社旗货架等产业规模,不断提升档次,建设全省、全国著名的专业村镇、专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7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三、主要举措

(一)建立多元产业体系。在提升粮、油、菜、畜、花、药、菌等现代种养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纺织服装、特色制造、特色手工艺等乡村工业,建设多元化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形成“一群多链、聚链成群”发展格局。支持各地结合开发区建设主导产业园区,在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在重点村发展共富产业园,引导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农户延伸,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林业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市科学院)

(二)构建产业发展雁阵。紧盯传统富民产业优化升级、优势富民产业培育壮大、新兴富民产业谋篇布局,坚持以链式思维抓项目、抓招商、抓环境,招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延链补链强链,以“链式反应”催生“聚变效应”。持续推进“小升规”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等行动,支持企业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拳头产品,努力实现规模更大、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发展。(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林业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市科学院)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卡脖子”环节,充分利用京宛合作、豫沪合作平台,加强与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大院大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重点产业链“知名院士加持、大院大所加盟、科创团队加力”的科技支撑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深度融合。聚焦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发挥2个院士工作站、国家农作物区域试验站、牧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科技特派员”专家体系作用,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全链条,推动科技资源下沉乡村。(牵头单位:市科技局;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市科学院)

(四)做强知名品牌矩阵。建立国家、省、市三级知名农业品牌和区域公用、企业、产品三类农业品牌的“3+3”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扎实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主动融入“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天下行活动,培育一批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品牌和企业品牌,升级一批“老字号”“原字号”品牌,建设农业品牌矩阵。通过国家、国际农业展会,把我市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打响我市农产品品牌。(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五)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优化联农机制,深化“企业+基地+农户”等带农增收模式,综合运用订单连结、股份连结、租赁连结、服务连结等形式,将各类企业和农民结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推广南召县“三变三增”经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村集体资产增值、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增收),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做强产业、带富农民。(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供销社)

四、推进机制

实行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制,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链长,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市科学院分别为链长责任单位,链长责任单位负责组建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制定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厘清延链补链强链任务,制作全产业发展图谱,严格落实产业链“方案+图谱+清单”,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短板弱项、主要事项等任务清单,按图施工、照单作业、限期办结,形成运作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体系和运作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中医药管理局、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市科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