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走进内乡县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项目,一望无际的田间正紧张地进行玉米收割收尾工作,不远处的种养循环水肥中心显示着这片农田的与众不同。
负责项目区种植管理的张小红轻点手机APP,现场向记者展示科技的力量:通过卫星和多光谱无人机及田间信息监测系统,管理团队对每一块地的长势都清清楚楚,原来需要数十人巡田的工作一人即可做到。
“项目区重点改造了灌溉系统,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精细化’,地表水利用率、水肥一体覆盖率、灌溉智能化率都达到100%,可节水40%,减化肥、减农药50%,节省人工95%。”张小红说。
作为种田的“老把式”,王店镇岗樊村村民王定根对此赞不绝口。“自从建起示范区项目,地里产量高了,大伙儿的收入也提高了。”他说,“俺家6亩多地都托管给牧原,我们可以外出打工,也能趁农忙时节在示范区的农田里打零工。”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项目的具体实践,正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生动写照。
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项目由内乡县联手牧原集团合力打造,县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农民把土地托管给牧原集团下属的牧原农业发展公司经营。项目总规划6.7万亩,涉及3个乡镇、24个村、1000户农民和14个养殖场,主要通过农田基础设施改造,种养结合,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吨粮田”。
该项目有效整合政策、土地、资本、科技、水利、产业链等公共资源,由大学生人才团队高效管理运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目前,2.4万亩已基本完成建设,已建成的项目区粮食产能由原来的亩均700公斤左右提升到900公斤左右。
“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循环经济体。”内乡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宝祥介绍,该项目将高效养殖和农业发展有机融合,发展“养殖—水肥—绿色农业”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将养猪产生的粪尿经过处理后,作为涵养土地的肥料,实现“田养猪、猪养田”生态化循环。
“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养猪零排放,解决养猪环保问题,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固碳能力,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张宝祥说。
为有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牧原集团在养殖场周边免费为农户铺设了支农管网2838.1万米,农艺师们依据作物的生长周期,适时开展农技服务和种植技术培训,累计服务农田472万亩,减少化肥使用15.46万吨,实现了亩均减投增收314.33元,合计助农减投增收13.53亿元,为粮食高产稳产、农民增收贡献了力量。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立足南阳实际,深入挖掘数字化种养循环模式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探索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谈及未来发展,项目负责人吴祖坤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