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上午9:30南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住建专场。
发布内容:介绍南阳市“十四五”期间住建工作的总体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发布人:
赵毅辉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魏先均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立新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
顾 凯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
张 涛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四级调研员
主持人:
张黎斌 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新闻发布办主任
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新闻发布办主任张黎斌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南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南阳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毅辉先生,向大家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住建工作的整体情况。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先均先生;
市住建局二级调研员,陈立新先生;
市住建局三级调研员,顾凯先生;
市住建局四级调研员,张涛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下面,先请赵毅辉先生作情况介绍。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毅辉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与各位见面,共同回顾“十四五”时期南阳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工作进展和主要成效,并回答大家问题。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市住建局,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南阳住建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城市建设,一头承载发展大局,一头情系万家灯火。“十四五”以来,市住建局紧扣“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的发展目标,纵深推进“五聚五提”,坚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理念,以“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为牵引,全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房地产发展模式、建筑业发展“三个转型”,统筹推进住房保障、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任务,全市住建事业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如今,一大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项目落地见效,南阳城市面貌精彩蝶变,城市品质与内涵全面提升。
第一,住房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城市宜居底色更亮
我们聚焦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断满足“住有所居、住有优居”的美好期盼。
一是保障的网络越织越牢。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稳步推进棚户区和城市危旧房改造。五年来,全市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安置性住房14余万套(间),惠及群众60余万人,一栋栋住宅楼拔地而起,充分彰显了南阳住房保障的“高度”与“温度”。
二是安居的基石越筑越稳。我们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科学规划,构建“人房地钱”联动新机制,形成“保障+市场”双轮驱动的健康格局。扎实推动“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强化预售资金监管,有效拓展房地产融资“白名单”,有力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稳住了市场基本面,提振了社会信心。
三是居住的品质越来越好。注重提升既有居住品质,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扎实推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基础设施短板和公共服务缺口,实施系统性改造提升。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714个,惠及居民超15.2万户。同时,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构建并推广“急救保命+生活服务+中医康养”养老住房模式,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我们纵深推进物业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提升,“红色物业”创建持续深化。出台《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企业退出办法(试行)》《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遴选组建南阳市住宅物业服务质量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物业服务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系统打造“源头规范、过程严管、末端清退、基础夯实”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有效将“问题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让“物业小事”成就“暖心大事”,实现社区治理效能与人居环境品质的同步提升,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第二,城市更新提质实现新跨越,城市功能品质更优
我们坚持以城市更新行动为统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践行高效生态理念,推动城市结构、功能、品质系统性提升。
一是精准体检引领科学更新。落实“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工作要求,南阳城市体检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进一步扩大住房、小区、街区的覆盖范围,设计“国家基础指标+省级特色指标+南阳市特色指标”三级的指标体系,不断拓展城市体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精准查找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为编制城市更新规划、核定重大项目库、进行城市更新提供刚性依据,让城市发展始终沿着科学、有序、可持续的轨道前行。
二是强筋壮骨打通城市脉络。以持续完善城市路网为目标,坚持“主动脉”与“毛细血管”同步疏通,持续打通城市主干道堵点,优化路网结构,畅通区域微循环,推动城市路网实现从“连得上”向“通得快”的质的飞跃。“十四五”期间,共建设完成光武路西延、长江路南延、申伯大道等36条市政道路,完成提升改造新华中路、建设中路等18条市政道路,打通明山路、关帝庙路等11条“断头路”“卡脖子路”,新增道路长度401.23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从“十三五”末的7.3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2024年的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9.12平方米,城市路网通畅性显著增强。大力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既统筹规划建设、扩大停车场增量,又多措并举挖潜、盘活存量资源,“十四五”期间,共建成公共停车场140个,新增停车泊位超12万个,新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7472个,群众停车更方便了,充电更便捷了。
三是赓续文脉焕发城市新生。我们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城市更新中坚持“留、改、拆”并举,编制完成了《南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9-2035)》,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工作明确了方向。我们以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危旧房改造为切入点,以解放路、民主街两条历史街区为活化轴线,通过“嵌入式、微改造”模式,加强对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让古宛城的历史肌理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融合,助力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烟火气的活力古城。
第三,安全韧性建设得到新提升,城市运行保障更稳
我们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既看“地上”,更重“地下”,将安全韧性要求贯穿于南阳城市建设全过程。
一是城市“生命线”更加坚实可靠。“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建改建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2161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供水管网密度从“十三五”末的3.12公里/平方公里提升到8.81公里/平方公里,增长182%,更多市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同步增强,白河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污泥处理厂二期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由“十三五”末的38万吨/日,提升至“十四五”末的78万吨/日,处理能力实现翻番;污水收集率提升至75.62%,提高近4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新增雨水、污水管道长度近1000公里,主次干道雨污分流改造实现大头落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大幅提升,“里子”工程更加稳固。
二是城市“安全网”更为牢固严密。我们深入开展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在全省率先开展房屋安全专项体检,持续排查治理建筑安全隐患。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紧盯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等重大危险源,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切实守护了人民群众“住的安全”。
第四,行业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城市发展基底更实
我们持续深化住建领域“放管服”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营商环境在改革中持续优化。助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工改”系统迭代升级,联合验收、不动产登记融合创出“南阳经验”走向全国,企业满意度98%以上;“办理建筑许可”指标跃升15个名次,稳居全省前列;“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便民,“多测合一”“多规合一”不断取得突破,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持续深化,擦亮了南阳住建效率与服务的金字招牌。
建筑业转型在创新中加速推进。我们积极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企业培育和信用评价。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南阳城乡建工集团,助力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智能建造,加快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执行率和施工实施率连续保持100%,新晋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20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同志们,朋友们,回顾“十四五”的奋斗历程,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各级各部门的协同努力,根本在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谋划,关键在于广大市民朋友一如既往地理解支持。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扣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重要路径,持续聚焦市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急,在解决突出民生难题、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下更大力气、花更大功夫,奋力推动住房体系更加完善、城市功能更加优化、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为南阳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新的、更大的住建力量!
谢谢大家!
张黎斌
谢谢赵局长生动详实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大河报记者
请问“十四五”期间,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积极回应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市住建局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四级调研员张涛
好的,非常感谢您的提问,这一问题由我来回答。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和“回应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住房保障筑牢民生“安居”底线。“十四五”期间,全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75万套,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876套,公租房配租率达95%以上;全市发放城镇租赁住房补贴4635户、484万元。利用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闲置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近1万套,有效缓解了产业园区职工、教师医生等的阶段性住房困难。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上,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现“一网通办”,让群众“少跑腿、快受益”。
二是持续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扎实开展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和保交房工作,全市583个商品住房项目的工程建设、配套设施、不动产办证等事项得到完善提升,224个新建项目56730套房屋高质量实现交付。2022年、2023、2025年分别出台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降低居民购房成本,释放住房需求潜力。“十四五”期间,全市商品住房累计销售3850万平方米35万套,年均销售约770万平方米7万套。
三是积极回应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以“好房子”引领品质升级。在全省率先开展“好房子”试点,支持引导房地产企业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积极探索“急救保命+生活服务+中医康养”一体化健康住房模式,赋予“好房子”更多功能。以绿色建筑夯实健康基底。在全市住宅建设中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群众满意的住宅项目。以完整社区优化服务供给。统筹规划布局教育、医疗、商服、健身、智慧停车、远程安防等配套设施,充分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让房子不仅是一个住所,更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健康家园。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继续坚守“房住不炒”定位,深化住房体系改革,全力推动住房高质量发展,努力让全体市民住得更安心、更舒心、更幸福。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记者
请问“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在系统性推进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方面,具体实施了哪些关键举措?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三级调研员顾凯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
“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置于城乡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系统谋划、多措并举,积极探索符合南阳地方实际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全方位的保护体系。着力构建“规划引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的保护工作格局,形成系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一是建立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年度向同级党委报告制度,突出各级党委的统筹领导作用;二是形成由住建、文广旅、自规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共同参与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三是制定《南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南阳古城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进程,持续完善保护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四是编制公布《南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第二,强化整体保护,延续城乡历史文脉。以南阳历史城区为重点,将全市2.66万平方公里纳入保护范围,实施全域保护,全面保护城乡历史风貌。一是突出古城格局保护。积极筹措资金整治护城河水系,恢复河道及两岸地貌,修复重建桥梁,打通景观视廊,重塑“城垣环水”的传统空间格局,使南阳古城整体风貌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加强传统风貌建筑排查与修缮。全面普查历史城区内传统风貌建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对大量危旧房屋进行加固修缮;三是注重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乡村振兴规划,严格控制建设活动,保护村落传统肌理、山水格局和古树名木,推动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片,拥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113个、历史建筑138处。
第三,创新实践路径,促进保护与发展融合。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中,积极探索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发展模式。一是将保护纳入城市体检,依据体检结果,科学制定保护计划和更新方案,避免大拆大建;二是秉承“嵌入式、微改造”理念,在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中,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策略,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实现有机更新;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将传统建筑、古法技艺等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培育特色产业,焕发文旅融合发展新生机。
第四,推动多元参与,凝聚社会保护共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可持续的保护机制。一是培育民间保护组织。支持成立“南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等社会团体,鼓励其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宣传和保护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持;二是引导公众参与。通过成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志愿者团队”,培育“新乡贤”,推广“政府主导+街区共治”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宣传推介。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南阳历史文化价值,组织实地寻访、文化讲座等活动,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凝聚民间文保力量。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继续深化改革探索,完善资金、人才保障机制,强化整体性保护,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南阳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请问,“十四五”期间,市住建局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方面,重点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确保改造工作真正惠及于民?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魏先均
谢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发展工程。“十四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这项工作。已完成改造1714个小区,改造面积达1531万平方米,惠及超15.2万户居民,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居住品质和幸福感。为了把这项惠民工程做实、做好,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强化组织统筹,下好全市“一盘棋”
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全市重点实施的民生实事,在具体执行中,我们建立了“市级统筹、县区主责、街道实施”责任体系,市级层面强化政策统筹与绩效评估,动态跟踪进展;区级层面严格落实项目管理,严控安全质量,并推动设计师进社区,引导居民参与监督;街道层面则组织居民每日巡查,由业主担任“改造监督员”,真正让群众成为改造的“阅卷人”。通过周统计、月调度、旬通报的机制,确保各级职责落地见效。
二、聚焦群众需求,从“有居”变“优居”
我们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居民最关切的设施完善和功能提升入手,重点解决屋顶渗漏、消防隐患、飞线充电、供水排水管网老化、违章建筑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里子”问题,分类施策、系统改造。一方面,我们攻坚“基础难点”,全面推进雨污分流、水电气暖管网更新,并为符合条件的小区加装电梯,着力根治屋顶渗漏、管网老化等“老年病”。另一方面,我们提升“环境颜值”,实施外墙保温美化、修复公共照明、优化绿化布局、增建停车泊位,并拆除私搭乱建。实现停车有泊位、绿化有养护、公共有保洁、秩序有维护。
三、探索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我们致力于打通多条资金渠道,形成稳定投入机制,努力向上争取补助,向内挖掘潜力,积极探索新路。通过“争取补助、用好债券、盘活存量”这套组合拳,五年来,全市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29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5.14亿元,省级补助资金1.42亿元,老旧小区改造专项债约4.96亿元,其中2025年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87亿元,省级补助资金4454万元,同时,我们创新探索,累计争取住房公积金收益计提资金2024万元用于支持改造,并积极引导居民合理分担,为改造工作提供了可持续的财力保障。
四、推动连片提升,打造宜居社区
我们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立足居民多方位生活需求,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片区功能提升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背街小巷整治、违建拆除等工作。全面提升老旧小区内外环境。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织补,激活城市存量资源的内在活力,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生活品质的跃升。如,卧龙区把党建文化融入基层社区生活,打造出了一批有颜值、有文化、有温度的红色精品小区。淅川县对违章建筑进行集中拆除,实施连片改造,整体提升周边环境,增设了日间照料中心等配套设施,整体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和环境品质。
下一步,市住建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为民、便民、安民”的工作要求,聚焦群众期盼,严把改造质量,持续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让每一位南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南都晨报记者
请问,市住建局“十四五”期间如何通过持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城市品质的期待?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二级调研员陈立新
感谢媒体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时期是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也是市政基础设施从“补齐短板”向“提升品质”跨越的重要阶段。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将民生需求融入设施建设全过程,推动市政设施全面提质增效,用实实在在的建设成果回应群众期盼。
一、织密路网体系,畅通城市发展动脉
我们围绕“一环两轴”骨干路网体系,着力推进主干道延伸和打通工程,优化微循环,提升道路通达性与承载力。建成申伯大道、光武路西延等36条主次干道,打通光武路西延、明山路等11条“断头路”,实施独山大道、工业路等18条道路提升工程。中心城区道路总里程从2020年1317.56公里增至2024年1433公里,路网密度达8.3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升至16.3平方米,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高效,城市运行承载力显著增强。
二、破解民生难题,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为有效破解“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我市打造并上线了统一的智慧停车管理服务平台——“宛美停车”小程序。该平台自2023年1月启用以来,已累计为约900万车次提供停车服务,总停放时长约905万小时,系统运行稳定高效。
我们持续推动全市范围内路内、路外停车泊位的规划建设,完成了地磁设备安装与停车位统一编码工作。通过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新建地面停车场127处;围绕核心商圈,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13处,累计新增停车泊位超过12万个。随着停车供给的显著提升,相关投诉量较2021年大幅下降78%。
在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成充电桩7472个,实现公共停车场充电服务全覆盖。目前充电网络布局持续优化,服务半径不断缩小,有效提升了市民绿色出行的便利性,让城市交通服务更具智慧与温度。
三、筑牢安全底线,增强城市韧性保障
我们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坚持将安全韧性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统筹推进地下管网更新与公用服务扩面,系统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系统开展排水防涝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增雨水、污水管道长度近1000公里,主次干道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切实守护城市“生命线”安全。累计新建改建供水、燃气、供热等地下管网2161公里,服务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建成日处理能力20万吨污水处理厂及100吨污泥处置二期扩建工程,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综合承载能力与人居环境品质同步增强。
五年的深耕细作,市政设施的“硬支撑”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幸福感”,“宛美城市”形象日益彰显。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韧性城市建设为导向,继续把群众期盼作为工作标尺,用更优质的设施、更精细的管理、更贴心的服务,持续提升南阳城市品质,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谢谢大家!
张黎斌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它问题需要了解,会后可以与发布单位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媒体朋友们,“十四五”以来,南阳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加快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在此诚挚希望新闻媒体朋友们广泛宣传我市城市建设的新进展和新成就,共同为南阳住建事业迈上新台阶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最后,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