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市科技局:以人才“双轮驱动”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22来源:南阳市科学技术局

分享:

在全力推进“7+17”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南阳市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高层次人才短缺、本土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挑战。传统人才工作模式已难以有效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此,南阳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创新导向,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来”与本土团队“育得出”协同发力的“双轮驱动”机制,推动人才链深度嵌入创新链、产业链,破解产业瓶颈、激活发展动能。

南阳市坚持系统思维与问题导向,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平台引才、靶向引才、本土培育三项关键举措,推动人才工作机制从政策供给向生态营造、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加快构建引育并重、内外联动的改革新格局。

平台引才:以高层次创新平台集聚智力资源

聚焦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支柱产业技术需求,南阳市系统布局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推动平台聚焦“实效赋能”,实现从基础运行到价值输出的转型,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建站机制。通过建立“产业出题、专家答题、政府评题”运行机制,明确功能定位、强化项目绑定、实施绩效评估,引导平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实现“建一个站、强一个链”。

靶向引才:以精准政策体系吸引高端团队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南阳市迭代升级“诸葛英才计划”,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助力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实施“诸葛英才计划”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南阳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宛人才强市战略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产业急需人才目录+高端团队揭榜引才”工作机制。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团队实行“一事一议”综合支持,并配套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提供从落户安居到子女入学的全周期保障,提升引才精准度与落地效率。

本土培育:以制度化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着眼夯实本土人才根基,南阳市出台《南阳市产业创新科技人才团队培育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出发点,以核心技术攻关为落脚点的本土创新团队遴选机制。推行“企业出题、团队揭榜、政府立项、市场验收”闭环模式,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选”等方式,推动人才培养从“自然成长”向“系统培育”转变,与引进人才协同发力、优势互补。

随着“双轮驱动”人才机制的系统实施,南阳市人才对产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关键技术接连突破,企业加快全链条升级,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的良性生态初步形成。

高层次平台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

截至目前,全市5家院士工作站、9家中原学者工作站累计引进专家64人,100%嵌入“7+17”重点产业链。平台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4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其他专利14项,发表论文47篇,制定行业标准8项。以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其依托许为钢院士工作站选育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2025年推广面积达50万亩;联合任发政院士团队共建“中原食品实验室·想念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年内开发新型面制品8款,推动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比提升至12%,实现从育种到加工的全链条技术赋能。

高端团队带动产业链能级跃升

全市累计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团队37个,覆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落地产业化项目21个,开展技术培训超3000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逾25亿元。南阳裕泰隆粉体材料有限公司引进葛昌纯院士团队,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聚焦金刚石触媒粉及高品质合金粉末“卡脖子”技术攻关,建成河南省增材制造高温合金粉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南阳市软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初步形成“引进一个团队、激活一个领域”的乘数效应。

本土团队成为创新“压舱石”

全市已培育市级产业创新团队91个,聚焦企业生产一线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在关键工艺改进、核心技术突破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多个团队成果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卧龙电气南阳防爆集团打造了一支625人的高水平技术团队,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88%,中高级职称人员超47%,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领军人才、省市级拔尖人才等20余人。依托本土人才优势,企业在高压高效电机、高速永磁电机、核电机等关键装备研发中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为国家电驱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才聚,则产业兴;机制活,则动能足。南阳的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才工作真正嵌入产业发展的“肌理”,以“引进”补短板、以“培育”强根基,才能让人才链与产业链齿轮咬合、同向发力。面向未来,南阳将持续深化“双轮驱动”人才机制,优化全链条生态,让更多“千里马”在南阳大地竞相奔腾,让更多“创新花”结出“产业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