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洲街道财富世家社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网格员成为服务群众的“全科管家”,将党的温暖和政府的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邓州市基层治理指挥中心,13个部门的数据壁垒横向打通,市、乡、村、网格纵向贯通,绘就“民情地图”,让治理底数“一屏清”、动态“一图明”;
黑龙社区党支部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统一群众思想,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
…… ……
以“自治”凝心聚力,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以“法治”规范治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不断形成;以“德治”春风化雨,移风易俗沁民心,成风化俗新风劲;以“数治”赋能增效,推动治理方式革命性变革……“十四五”以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源地邓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网格托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高效能、高水平社会治理书写民生幸福答卷。
激活自治“末梢神经”
腰店镇正成为远近闻名的“雨伞小镇”。“按件计算工资,一天能挣100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2022年,黑龙社区引进的锐宇伞业公司投产后,村民董晓娜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引进锐宇伞业公司时,黑龙社区曾遇到难题:厂房问题怎么解决?社区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动员49名党员每人负责10至15户,挨家挨户说清发展规划、听取村民意见。“通过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社区决定把闲置的旧办公楼租给锐宇伞业,问题快速解决,项目加速落地。”腰店镇党委书记李宗万说。目前,腰店镇先后招引上下游5家企业入驻,全产业链基本形成,年产值达5亿元。
“我们还把‘四议两公开’同步运用到服装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装市场管理上,让服装协会负责人、各市场的街长、相关企业和商户代表等全程参与,园区的设施、管理、产能等得到大幅跃升。”李宗万表示。如今,穰东镇服装产业园集聚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毛衫针织、羽绒服制造等22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超过20亿元。
村路修缮工程是推进周期较慢的“硬骨头”,可在张村镇李庄村,难事不难。秘诀就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走深走实。今年4月,李庄村商议村路修缮,原本需要分别召开的村“两委”会和党员大会合二为一,通过联合会议召集相关小组的党员和村民代表高效议事,会议时间缩短一半。村民李响由衷感慨:“以前光开会就要大半个月,现在三五天就能定下来,还不耽误农活。”
针对当前因人口流动量增大,农村新事务、新领域增多而产生的党员会、代表会组织难、议题把握难、决策事项执行难等问题,邓州市出台《“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施办法》,厘清议事内容,建立决策目录,“四议”周期由平均28天压缩至10天左右。广大党员干部做好会前动员、会后协商工作,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大家心齐气顺、目标一致、干劲十足。村级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办事由独断变民主,村务由管理变服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夯实。
基层治理水平的高低,要由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网格员最能第一时间将矛盾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他们“多跑腿、多倾听”,走进百姓家,以心换心,跨前一步,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变“被动响应”为“主动发现”,不仅能够有效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更真正确保了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在古城街道世纪花园社区,“未诉先议”机制如同打开社区治理活力的“金钥匙”,从环境卫生整治到公共设施维护,从邻里矛盾调解到社区活动策划,社区服务质效显著提升,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以“五基四化”为抓手,邓州市探索建立了“网格+N”融合发展机制,探索出“组织扎根、力量下沉、数据跑路、服务到家”的基层治理新路径,让“小网格”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大效能”。
筑牢法治“制度堤坝”
刁河村位于城西南4公里,辖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536亩,全村4106人。深化“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民调组织”模式,刁河村科学划分12个网格,发动村干部、五老人员、热心群众等开展普法宣传,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村里成功调处化解矛盾纠纷8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特别是通过网格化管理,对精神病患者、孤儿、癌症患者等重点人群实施精准帮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刁河村连续6年被评为“三零”村。村里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带动6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邓州市将良法善治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以三项创新机制为抓手,不断提升法治化水平。“35671”工作机制构建起“源头预防—动态管控—及时化解”闭环,村(社区)每周三议事、乡镇(街、区)周五研判、周末集中化解问题,今年先后召开10次市级风险稳控例会,成功化解41个突出风险。
“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一民调组织”制度实现专业力量下沉,172名法官、检察官、执业律师等“法律管家”入驻636个村(社区),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法律咨询与调解服务,而“司法联谊日”制度则聚焦企业需求,法学专家走进企业开展“法律体检”30余次,聚焦经营主体关切,解决85个发展难题,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环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厚植德治“精神沃土”
“婚事新办不攀比,就是让咱把钱花在刀刃上,少受罪、少负债,日子越过越红火。咱跟着新规矩走,风气只会越来越好!”金九银十是传统的婚庆高峰期,高集镇黄龙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在筹办婚礼的老李家门前讲解着“红事新办”的好处。
近年来,高集镇积极探索推广“一约四会”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厉行节约,抵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陋习,树立文明节俭的婚丧新风。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真正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村里红白事简办新办蔚然成风,村规民约墙绘点缀农家院落,乡村治理焕发出新面貌。
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点滴,邓州“编外雷锋团”引领志愿服务热潮,700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惠及23万名群众,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坚持典型引领,常态化选树新时代好少年、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350余人脱颖而出。邓州“编外雷锋团”原政委姚德奇入选2024年度全国“最美志愿者”,成为群众身边的榜样。同时,“一约四会”推动移风易俗,95%的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红白喜事费用下降40%,酒席规模缩小30%,礼金标准降低20%,文明新风劲吹城乡。
强化数治“科技赋能”
在龙堰乡刁河村,280余个高清摄像头、水利检测设备等实时采集数据,大数据平台智能分析预警,村干部在党群服务中心即可掌握重点部位和人群动态。“网格发现问题、平台分流处置、部门联动化解”的闭环机制,使1329件矛盾纠纷在线上化解,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数智赋能是提升治理效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支撑。面对繁杂的治理事务,仅靠“人海战术”和传统手段难以为继。夯实治理根基、创新治理方式、强化治理保障,邓州市抓住大数据发展机遇,着力打造“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体系。整合公安、民政、卫健等部门数据,搭建智能化综合平台,录入160.2万实有人口、45.8万栋房屋信息,聚合200余万条数据,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动治理方式革命性变革。信息共享、统一指挥、联动处置的“智慧指挥中枢”促进线上监测平台与线下网格员队伍实时联动,各类民生诉求、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信息得以快速汇集、智能分派、高效处理。“一站式”纠纷化解服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以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夯实治理根基、创新治理方式、强化治理保障,邓州市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自治凝心聚力,法治定分止争,德治春风化雨,数治提质增效,邓州市充分发挥“四治融合”的牵引力、约束力、助推力,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纵深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以基层治理高效能助推发展高质量、助力人民生活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