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豫鄂陕三省交界的石阶上眺望,连片的产业基地、忙碌的小微车间和雅致热闹的农家游园——淅川县荆紫关镇这座千年古镇,正悄然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荆紫关镇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该镇以党建引领,全域推进“四个一”工程,以“一村一基地、一村一车间、一村一游园、一村一章程”为抓手,为古老关镇注入澎湃的发展动能。
组织领航 擘画振兴蓝图
“不同地区、不同领域,情况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求真务实,力求因地制宜,用心用情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荆紫关镇主要负责同志说。
认识来源于实践。荆紫关镇村干部走进田间、车间,跟老百姓一起干活、一起想办法,问计于乡贤群众汲取民智。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外出“取经”拓展视野,最终确立清晰的发展路径。
制度创新,让责任“沉下去”、服务“浮上来”。该镇推行“一线工作法”,党建指导员驻村办公,镇主要领导不定期走访,与企业、种植大户面对面交流:小微企业融资难,镇班子成员主动协调;农产品销售难,党支部牵头组建电商联盟。
人才是振兴的关键。荆紫关实施“归雁计划”,设立乡贤联谊会,用乡情呼唤游子返乡。截至目前,已有168名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同时,镇里还建立起村级后备干部“种子库”,一批有干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正在成长。
长短结合 鼓起群众钱袋子
发展产业,富民增收是关键。荆紫关通过“一村一基地”和“一村一车间”举措,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按照“稳果、扩药、优菌”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农民就地就业、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了“一村一基地”的生动实践。目前,全镇已建成1.6万余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余亩的林果基地等,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一村一车间”则着眼于当前灵活就业。在龙泉观村的槟航伞业加工车间,几十名村民正娴熟地组装骨架,村民孙劳阁表示:“计件工资,时间灵活,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两三千块补贴家用。”
荆紫关镇通过盘活闲置校舍、厂房等资产,吸引返乡人才创业,引进适宜项目,建成各类小微车间98家,实现家门口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内外兼修 劲吹乡村文明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荆紫关镇以“一村一游园”改善人居环境,以“一村一章程”提升治理效能,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
“一村一游园”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地理风貌和历史文脉,利用废弃坑塘、闲置宅基地等,打造各具特色的游园景观:店子村改造农户157家、修建广场3处;药王庙村以石菖蒲治理河道;汉王坪村则融合汉文化打造寓教于乐的景观……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乡村善治,离不开行之有效的规则。“通过村民议事会,红白事简办、反对浪费等事项均由村民共同提议、讨论、表决成文。”北街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良认为,小小议事会,成为乡村治理“金钥匙”。
荆紫关镇推行“一村一章程”,依流程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监督执行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目前全镇37个村全部制定并落实村规民约,“照章程办事”蔚然成风。
荆紫关镇“四个一”工程,如同一幅精细绘就的工笔画,落笔之处,产业更强、面貌更新、治理更有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这片古老土地上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