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笔者从市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积极探索猕猴桃种质资源培育特色创新路径,取得突出成效,有效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汇聚科研合力。积极搭建“院所+高校+企业+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自1984年成立以来,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0余家科研单位建立战略合作。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输送专业人才,企业负责成果转化,基地承担实践示范,四方协作形成完整创新链条,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与成果实用性。
广泛收集种质资源,筑牢产业根基。依托当地40余万亩野生猕猴桃资源,西峡县猕猴桃种质资源库累计收集保存各类种质资源612份,涵盖国内外优良品种、野生种及特殊性状材料,建成一座“猕猴桃基因宝库”,为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奠定坚实基础。今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四批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名单,西峡县猕猴桃种质资源库成功入选,标志着南阳在猕猴桃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强化品种选育创新,丰富品种结构。近五年,西峡县利用传统杂交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选育新优品种(株系)18个,其中2个通过国家审定。“华美2号”等品种兼具高产、优质、抗病特性,已大面积推广。同时形成“红、黄、绿”肉果实和“早、中、晚”熟品种科学布局,黄肉果占比65%、绿肉果25%、红肉果10%,满足多元市场需求。
推广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升产业效益。制定推广涵盖果园规划、土壤改良等全环节的技术规程,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丁河镇200余亩示范基地采用避雨设施、温室大棚、高架牵引等模式,使猕猴桃提前15至20天上市,产量提高30%。
加强科技服务指导,提升果农素质。西峡县猕猴桃研究所划分东、西、北三个片区,技术人员分包到片提供面对面指导,每年培训果农1.8万人次以上,发放科技资料3万份,提升果农科技素质与管理水平,推动先进技术落地见效。
这些创新实践推动猕猴桃产业从传统向现代、粗放向精细转型,也为南阳猕猴桃产业带来更广阔平台和更多机遇。我市将持续加强资源保护与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与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