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医疗保障局:医保 “新政”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7-28来源: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战略,南阳市以医保支付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纳入职工医保支付试点,通过政策创新、机制保障、服务优化,既让参保职工便捷享受“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又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聚焦“三个精准”

筑牢政策落地基础


精准划定试点范围。立足市县两级中医资源分布,首批确定南阳市中医院(含独山院区)、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南阳张仲景医院及唐河、方城、淅川、邓州、社旗5家县级中医院共8家单位为试点,覆盖市县两级优质资源。同步筛选颈椎病、肩周炎等25种中医特色突出、诊疗规范明确的常见病、慢性病,每种病均设定日均和年度医保支付限额(如腰椎间盘突出日均210元、年度3200元),既保障治疗连续性,又避免资源浪费。


精准优化报销政策。创新“零门槛+门诊报销+单列限额”的报销模式,参保职工在试点医院接受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合规费用按医院普通门诊统筹比例报销,不设起付线,直接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中医适宜技术年度支付限额单独管理,不占用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年度总限额(如脑血管病年度支付限额2800元、变应性鼻炎2200元),切实减轻负担。


精准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定点管理+责任医师”双管理制度,患者选定一家试点医院后,经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中医责任医师诊断备案后方可享受待遇。医保部门制定经办服务管理办法,将中医适宜技术的使用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强化日常监督。中医药管理部门加强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质量的监管,严防过度医疗。


突出“三个创新”

释放中医药服务活力


创新支付杠杆,惠民更实在。南阳市参保职工因25种病症在试点医院门诊就诊,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项目进行治疗时,发生的合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以混合型颈椎病为例,其年度最高支付2000元,参保职工接受治疗时个人负担显著降低;从全市来看,25种病种涵盖骨伤科、针灸科等多领域常见慢性病,助力参保职工实现“看得好病、看得起病”。


创新服务模式,传承更鲜活。聚焦中医适宜技术优势,推动试点医院强化针灸、推拿、拔罐等传统技术应用,促进特色专科发展。目前8家试点医院已组建专业团队,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服务可及性,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


创新管理机制,发展更稳健。“双管理”模式形成“诊疗-报销-监管”全链条闭环,责任医师对诊断质量负责,智能审核系统实时把关治疗频次和费用,通过大数据监测防范过度医疗,既保障了医保基金安全,又为中医药技术规范传承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三个提升”

拓展政策实施效能


该政策实施以后,一是将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参保职工“在家门口用医保看中医”将成为新常态,对中医药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二是中医药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医保支付赋能,南阳中医适宜技术的品牌效应将进一步凸显,试点医院骨伤科、针灸科等特色专科水平会不断发展,为传承创新注入新动能;三是医保改革示范力持续提升。作为全省首个中医适宜技术门诊医保支付试点,南阳实践将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可复制经验。


下一步,南阳市将扩大试点范围,动态调整病种目录和支付标准,让更多群众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为建设中医药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