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秋作物播种面积1565万亩,其中秋粮870万亩。截至7月21日17时,全市土壤表层缺墒面积291.79万亩,受旱面积209.8万亩。全市累计浇水370.47万亩次。目前夏玉米大部分已进入喇叭口期,夏播水稻处于分蘖末期,夏播花生处于开花下针期,大豆进入开花期。一是准确掌握旱情。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清玉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抗旱等田间管理工作。7月21日,局总农艺师王林胜主持召开研判会商会议,科学分析研判气象预警预报、旱情形势、秋作物长势等情况。同时,市县农技人员按照不同种植类型区调查52个乡镇、106个村、368块秋田,准确掌握墒情、旱情和秋作物长势。二是挖掘水源资源。因地因苗制宜,充分发挥机电井、各类河库和坑塘堰坝等水利设施作用。据7月21日调度,全市动用机电井4.68万眼,投入机械3.26万台,动用水库87座、坑塘堰坝1129个,确保应浇尽浇。三是科学抗旱浇水。推广滴灌、喷灌等灌溉措施。浇灌时避开午间高温时段,防止人员中暑。同时,防范旱涝急转。四是分类施策管理。结合浇水,趁墒科学施肥。统筹做好玉米南方锈病、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治。五是加强指导服务。市县专家指导组和所有农技人员深入开展包村联户,指导群众抗旱浇水和科学分类管理。
新野县:累计浇水面积18.3万亩,动用机电井3960眼,投入抗旱机械2890台。该县156万元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资金及时采购病虫害防控所需物资及服务。同时,在施庵镇玉米高产示范方实施玉米重大病虫生物防治0.5万亩次,稳步扩大生物防治技术应用。
方城县:加密农情、墒情、旱情监测。组织对所有的机电井等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排查整改。改变灌溉模式,大力倡导节水灌溉,优先推广使用喷灌、滴灌、管道输水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布植物病虫情报三期,指导群众做好秋作物田间管理,及时开展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玉米虫害发生30万亩,已防治面积34万亩次。
卧龙区:累计浇水面积33.58万亩次,动用机电井4410眼,抗旱机械2937台,动用水库8个,坑塘堰坝5个。对缺墒地块中耕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行动,因时因地、因作物做好分类指导服务。同时充分利用网站、电视、广播、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宣传发布田间管理、病虫防治、防灾减灾等信息,指导群众抗旱管理。
镇平县:密切监测土壤墒情变化,制定抗旱技术指导意见,因地制宜采取“蓄、引、抽、提”等多种措施,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水源,统筹调配河流、塘坝、机井等抗旱水源。全县共动用机电井4996眼、大中小型水库13个、坑塘堰坝78个、投入抗旱机械3032台(套),累计浇水面积48.96万亩。
职教园区:建立旱情预警机制,根据气象预报和土壤墒情数据,提前发布抗旱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做好抗旱准备。对现有灌溉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包括机井、水泵、输水管道等,确保正常运行。合理调度水源,优先保障处于关键生长阶段的作物灌溉需求。利用附近河流、水库等水源,通过临时抽水设备进行补水,扩大灌溉覆盖范围。
示范区:协调调度,积极对接市水利部门,申报灌区用水计划,根据轻重缓急科学调度水源,满足干渠沿线3万亩作物用水需求。全区已动用机电井297眼,浇水面积约3万亩。
宛城区:再次对全区机电井进行逐个排查、维修,全力满足群众抗旱用水需求。积极组织力量,实施沟渠连通工作,对灌溉水渠进行全面清理,清除淤泥和杂草,同时对损坏的灌渠进行及时修缮,保障灌溉渠道畅通无阻。
官庄工区:组织农业技术员下沉生产一线,综合研判作物生长、旱情发展趋势和对策,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发动群众科学抗旱、防治病虫害。同时,积极筹措抗旱资金6万元。全区秋作物累计浇水6.5万亩,病虫害防控9.2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