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走进淅川县大石桥乡石燕河村的河滩,一片郁郁葱葱的菖蒲随风摇曳。短短5个月时间,这片400亩的废弃河道湿地完成了华丽转身——从无人问津的荒滩变身为产值可观的中药材基地。
石燕河村的蜕变,正是南阳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农业强市战略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大势所趋,不容懈怠;建设农业强市,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是使命所在。
铭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我市在产业发展和农业领域持续发力:从合成生物产业大会发布先导区行动计划,到3个抗病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从国内最大绿氢项目核心设备用钢圆满交付,到抗旱智慧灌溉系统大显身手……南阳以创新为笔,在传统农区高质量发展画卷上挥毫泼墨。
向“新”而行,锻造现代产业筋骨
7月12日,南阳合成生物产业大会座无虚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通过视频致辞时肯定:“南阳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会议发布的《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1.0版,为南阳冲刺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规模描绘出清晰路线图。
在牧原合成生物产业园内,38个万吨级原料储备仓构成壮观阵列。牧元安粮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项目已实现高品质异亮氨酸量产,成功破解饲料氨基酸领域的“卡脖子”困局。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小品种氨基酸,能够把大豆取代做到极致,可以节省大豆进口2000万吨以上。如今,生物制造技术的应用已从饲料领域延伸至医药、材料等更广阔空间。
7月中旬,南阳汉冶特钢圆满交付国内最大绿氢项目——中天合创乌审旗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的核心设备用钢。6台1785立方米氢气球罐钢板全部采用数字化监控系统生产,可抵御-40℃超低温环境,每年将助力生产3万吨绿氢。
1月至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迎接“十五五”,我市初步谋划重大项目2600余个、总投资3万亿元,首批筛选上报拟纳入国家、省规划项目64个、总投资4829亿元。这些跃动的数据,折射出我市经济持续向好的活力与潜力。
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七届九次全会部署,南阳正以“三量并举”(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变量)为主路径,强力锻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筋骨。这要求我们一手抓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一手加速壮大合成生物、绿氢装备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关键在于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聚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粮安天下,打造“中州粮仓”升级版
7月17日,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钱长磊将IC卡插入智能水泵,轻触按钮,清凉的地下水汩汩流入玉米田,“今年种了210多亩地,有了这高科技,抗旱保苗心不慌。”
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田间管理,更深入种业“芯片”。7月初,农业农村部传来喜讯:南阳市科学院自主选育的宛麦270、宛1390及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选育的西宛161三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加上6月底通过河南省审定的2个品种,该院1年内5个品种过审,创下历史最优成绩。
在淅川的河滩荒地,中药材产业正焕发新生。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4.7万亩,带动3万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昔日的荒滩成了村民的“聚宝盆”。
我市耕地保有量1489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309万亩,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约占全省的11%、全国的1%,一年的粮食产量够全国人民吃10天。
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40.5万亩,农机总动力达153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90%以上。今年我市1100万亩小麦实现丰产丰收。
在粮食工业产值方面,我市从2020年的17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304亿元,4年增长73.6%,平均增长率达15%,这样的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亮眼。
建设农业强市,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南阳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深入贯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理念,核心在于持续优化农业结构,依托种业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农业应用,夯实“中州粮仓”升级版基础。同时,要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深挖中药材等“土特产”价值,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构建更具韧性和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厚植沃土,构筑高效协同发展环境
在宛城区,仅是今年上半年,就有4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企业,24家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分类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培育库,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清单,精准滴灌激发创新活力。这是优化营商环境带来的成果。
我市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爱南阳”政务平台上线2000余项服务,150项主题集成服务平均办理时限压缩70%。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零成本”,规上企业“首席服务员”全覆盖。
干部下沉一线成为新常态。我市组织开展“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引导各级干部对全市6610家“四上”企业进行走访,“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扩产增能。全市33名“科技副总”到企业“走马上任”,协助攻克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物流通道建设同样快马加鞭。作为省级区域物流枢纽,南阳国际陆港开通至宁波港、青岛港的铁海联运班列,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超15%。全市A级物流企业升至48家。唐河复航工程稳步推进,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即将重现。
交通体系升级为产业发展插上翅膀。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南阳段)前期工作加速,南阳机场改扩建如火如荼,南邓、渑淅高速建设顺利,“市域半小时交通圈”正从蓝图变为现实,为要素流动和经济脉动持续提速。
产业发展与农业强市建设,离不开高效协同的发展环境,这要求我们持续厚植营商沃土: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擦亮“爱南阳”品牌;推动“首席服务员”“科技副总”等机制走深走实,精准滴灌企业需求,破解发展难题;加速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畅通经济血脉,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干部下沉一线、以企观政,应成为服务赋能的新常态。
在把握大好机遇、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南阳仍需着力破解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能力亟待增强等挑战。关键在于扬长补短、精准发力,在稳定经济大盘中攻坚转型,在乘势而上中厚植发展优势。
唯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南阳才能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闯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切实扛起省委赋予的“经济大市勇挑大梁”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