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您瞅瞅,这菖蒲根扎得牢着呢!”夏日骄阳下,村委主任杨圈子扒开茂密的菖蒲丛,露出水下盘根错节的根须网。
正在拔草的李大姐直起腰接话:“这荒了二十年的河滩,现在像块绿毯子,可是咱石燕河的‘聚宝盆’!”
今年2月,市卫健体委王向东轮换到淅川县大石桥乡石燕河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刚到石燕河,王向东就被这条四季不干的泉水河绊住了脚。他蹲在荒废的河滩上,用手捻起一撮湿润的泥土:“老杨,这泉水河就是咱石燕河村的‘金饭碗’!”原来,这位新驻村第一书记发现,村里闲置的400亩河道湿地,正是种植中药材菖蒲的天然宝地。
可村民心里直打鼓:“山后头的地快被野猪拱成筛子了,这荒了20年的河滩能长出金疙瘩?”脱贫户王建国在田埂上直摇头。
王向东带着驻村工作队先跑村“两委”干部和村内党员家,大家统一思想后,一起把周边乡镇跑了个遍。在毛堂乡党院村的菖蒲田里,他掐片叶子搓了搓:“就是它了,这是能让集体和群众富起来的味道!”回来后,就通过联户党员,掰着指头给村民算账:石菖蒲是市场紧俏的中药材,属水性植物,能美化环境,还能改善水质。亩产能达到7000斤,加工成干药材一亩约1400斤,现价35元一斤,三年产出能卖4.9万元,顶上十亩玉米的收入。种植菖蒲用的是村里的河滩荒地,主要投资是劳动力成本——工人种植、拔草、施肥的人工费,一天60元,还可以带动群众就业。经过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大家一致同意第一年试种50亩。
更让大家吃上定心丸的是,村里与县海峡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保底收购合作协议。
春分后,沉寂多年的河滩突然热闹得像赶集。17位村民穿着长筒水鞋在春水里弯腰栽苗。新翻的泥土黑得发亮,嫩绿的苗株沿着河道蜿蜒,像给泉水河系上了一条碧玉腰带。
盛夏暴雨过后,李大姐第一个冲到河滩。拨开被雨水洗得发亮的菖蒲叶,笑出了声:“快来看,这些根须跟老牛筋似的,洪水都扯不断!”50亩河道湿地菖蒲种植试验田依然碧绿。
正在记工时的村会计打趣道:“李婶子,您这3天拔草就挣了180元,菖蒲还没卖,工资倒先揣兜里了!”
晚风吹拂过田垄,王向东指着蜿蜒的河道说:“这片地只是试验田,明年,咱们要让菖蒲顺着泉水种满石燕河!”夕阳给河面撒了把碎金,菖蒲丛里蛙鸣此起彼伏,仿佛在排练丰收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