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旗县人社局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决扛起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打破部门壁垒,创新工作思路,以建立“劳动关系风险监测点”为核心,着力构建“监测前移、预警精准、处置高效、服务靠前”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有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稳定有序的用工环境。
立足风险防范,织密全域覆盖“监测网”
坚持“防患于未然”工作理念,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着力打造灵敏高效的“监测前哨”。
精准布点,打造一线“瞭望哨”。聚焦劳动密集型、经营波动大、历史投诉多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科学研判、精准选址,在全县范围内首批设立5个劳动关系风险监测点,覆盖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关键领域,赋予其“信息采集、苗头预警、政策直达”核心职能,使其成为感知风险的“神经末梢”。
力量聚合,构建协同“大网格”。突破单一部门局限,整合人社执法调解力量、工会维权服务网络、工商联(企业联合会)企业联络渠道,组建“劳动关系风险监测联合体”,明确三方在信息共享、联合走访、会商研判中的职责分工,形成“人社主导、工会助力、工商联协同”的工作合力,实现监测网络从“单线作战”向“协同作战”升级。
动态优化,提升预警“灵敏度”。摒弃静态指标,建立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在常规监测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社保缴纳基础上,重点纳入“企业订单稳定性”“现金流状况”“裁员减员意向”“员工情绪波动”“加班强度变化”等具有先行指示意义的指标。依托监测点信息员(通常为企业工会干部、HR负责人或人社联络员)常态化观察、即时反馈,通过微信工作群、专用热线等渠道,确保风险苗头第一时间“吹哨”。
聚焦精准干预,打好风险化解“组合拳”
对监测预警发现的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坚持分类施策、快速响应,力求抓早抓小。
前端疏导,政策服务“送上门”。强化源头治理,对监测反映的普遍性困惑或潜在风险点,变“等上门”为“送上门”。组建工作专班,专员即时响应,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政策宣讲与业务指导,如发现企业因订单减少计划轮岗,立即解读稳岗返还、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引导协商稳岗;察觉员工对薪酬计算存疑,主动辅导工资支付条例及加班费计算规则;获悉企业社保缴纳压力,及时讲解优惠政策及办理流程。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定向政策辅导13场次,覆盖企业40余家、职工3000余人次,有效预防纠纷20余起。
中端化解,个案纠纷“快处置”。对监测点上报或专员发现的个案劳资纠纷,建立“绿色通道”和“首接负责制”。简单争议由联络专员或监测点信息员就地调解;复杂案件由专班统筹,联动劳动监察、仲裁、工会法律援助等力量,力争3日内促成和解。例如,某监测点反馈某食品厂员工疑似被变相裁员,专员当日介入,联动仲裁院、工会,仅用3天促成和解协议,避免事态升级。
后端应急,群体事件“稳处置”。对监测预警发现或因企业主逃匿、突然倒闭、大规模欠薪等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风险,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作专班迅速转化为应急处置前线指挥部,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统筹协调公安、信访、法院、属地乡镇(街道)等力量,快速稳控现场,防止矛盾激化;精准核实情况,摸清涉及人数、金额及核心诉求;多方筹措资金,依法动用工资保证金、应急周转金,协调资产变现或引入战略重组;开辟“快立、快审、快执”通道,高效处置案件。已成功、稳妥地处置了某建筑公司投资失利欠薪、某项目包工头逃匿等重大隐患,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突出法治护航,筑牢和谐用工“压舱石”
始终将依法依规作为处理劳动关系、化解风险矛盾的基石和准绳。
刚性执法,严守法律“红线”。依托监测网络和专班力量,强化对重点领域、企业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常态化监督。尤其在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工时休假、社会保险缴纳等关键环节,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对监测发现或经核实的违法行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坚决亮剑、严格执法。2025年以来,共查处违法案件51件,为劳动者追讨工资40余万元,有力震慑了违法用工行为。
标准引领,推广合规“范本”。工作专班在服务指导中,注重引导企业建立规范化用工管理制度,通过监测点、专场培训、线上平台推送至企业。组织开展“企业诚信等级评价”,树立守法诚信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规范”转变。
多元调解,拓宽解纷“路径”。充分发挥监测点贴近基层优势,推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向企业、园区延伸。在县内2个重点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产业园区设立调解工作站。工作专班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和调解员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完善“监测预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的多元化解机制,力求“小事不出厂区、大事不出园区、矛盾就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