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15:00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召开“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宛城区专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内容:介绍宛城区“弘扬仲景文化 赓续中医之光”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
发布人:
樊 牛 宛城区委书记
王 龙 宛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郭 存 宛城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徐国清 宛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主持人:
蔡咏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咏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县市区,第九场,很高兴邀请到宛城区委书记樊牛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宛城区“弘扬仲景文化
赓续中医之光”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
宛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王龙先生;
宛城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郭存女士;
宛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国清先生。
欢迎各位发布人!下面,先请樊牛书记作主发布。
宛城区委书记 樊牛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首先,我谨代表宛城区委、区政府,向在座的新闻媒体朋友以及关心支持宛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市委宣传部提供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大家分享宛城区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宛城区位于南阳市区东部,有近3000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是商圣范蠡、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医圣张仲景的墓祠所在地,是南阳首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南阳新行政中心、南阳机场、高铁东站以及万悦城、万达广场两个全市体量最大、超10万平方米新兴商业综合体均在辖区,历史厚重与现代繁华在这里交相辉映。尤其是医圣祠被尊为中医圣地、中医祖庭,中医药文化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首站来到医圣祠,他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宛城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市委“五聚五提”为总抓手,突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以“四个坚持”(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遵循发展规律,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和“四项提升”(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教育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引领,推动中医药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一、弘扬仲景精神,传承发展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医名家灿若星河,但被冠以“医圣”头衔的只有张仲景。“医圣”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开创六经八纲辨证论治先河,不仅所著鸿篇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更留下了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医学精神。《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大宋中医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河南中医药文化体系。”宛城区坚持弘扬仲景文化为己任,全力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高标准建设了集张仲景博物馆、仲景书院、中医药体验馆、中药标本馆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中医药文化园区。今年5月开园以来,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60余万人次,迅速成为拜谒、交流、研学的中医药文化新地标。我们持续推进仲景文化弘扬和仲景品牌宣介,积极参与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仲景论坛、医圣拜谒大典等活动;组织编纂出版56万字《宛城名医珍籍》,持续开展“仲景文化宣传月”“仲景大讲堂”“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活动,累计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在全域营造了信中医、学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浓厚氛围。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积极谋划在医圣文化园二期导入未来产业,对接中原豫资、赛迪集团、360集团、中科曙光、大经中医等企业,谋划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通过AI脉诊、舌诊、面诊等技术,让广大群众畅享全方位、多层次的沉浸式数智中医体验。
二、秉承为民情怀,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在医圣祠正厅处有一副对联,“阴阳有三 辨病还须辨证,医相无二 活国在于活人”,体现了医圣“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和民本思想,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致的。宛城区秉持服务群众、守护健康理念,聚焦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区拥有区属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个、省级特色专科专病2个,市级特色专科专病6个,中医师760人,中药师 215人,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其中43%的中医馆建成省级示范中医馆。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以“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为抓手,深入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技法”等中医药技能培训,644人取得培训合格证书,671名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取得健康管理师高级证书;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核心,储备本科以上学历中医药人才近150人,外聘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中医专家8名,其中主任中医师2名。建立引进中医药高级人才绿色通道,大力支持刘世恩、吴汉卿、李红哲等一批行业内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知名中医设立名医工作室;依托仲景书院聘请国内经方大家为导师,遴选中医药优秀人才,以书院“师带徒”模式培养中医高端人才。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病优势,成立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区精神病医院。立足防未病、治已病,整合中医医疗资源,组建中医师团队,积极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中医药服务,总签约人数达64万余人,累计服务61万余人次。
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发展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是中医药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之根,“创新”则是中医药发展的活力之源。南阳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像宛西制药、福森药业等优秀企业,他们积极传承仲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推出了一批经典名方、精品国药,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大健康服务。宛城区重守正、强创新,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产业质效持续提升。加强校地合作,与市科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对接,支持河南睿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支持仲景百信联合南阳理工学院成立“伏牛山道地药材研发中心”。培育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仲景百信,研发中药口服饮片深加工、“药食同源”养生食品。培育艾产品自动化加工设备“独角兽”企业普诺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获23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自主设计研发、产品加工制造、产品装备“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大力发展艾草产业,艾草类产品占全市份额20%以上,年产值超20亿元。健康养生焕新升级。率先成立南阳仲景养生药膳协会,结合“八大宛药”资源优势,挖掘传统古方名方,创新推出近90道仲景养生药膳菜品;南阳首家以艾文化体验服务为核心的华尚艾都主题酒店广受好评;全区中医养生机构总数量已达137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仲景堂医院、仲泰医圣堂、润九堂等一批中医养生机构得到广泛认可;文旅资源深度融合,以医圣文化园为主线,依托卢园、大山科技园等河南省休闲观光园,打造中医体验游、中药观光游等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2条。特色品牌持续涌现。以艾嘉源为代表的“嘉源树墩”儿童针灸产品、以“仲景饮子铺”为代表的国潮饮品走向全国;仲景百信医药、艾嘉源药业、启胜3家企业获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以承善堂药业等为代表的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达到7家,成为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
经方贯中西,本草惠古今。宛城区将持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遵循,锚定“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定位,以高质量建设“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为指引,持续弘扬仲景文化、赓续中医之光、强化使命担当,为建设健康南阳,“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贡献宛城力量!
谢谢大家!
蔡咏
谢谢樊书记生动详实的介绍!接下来,进入现场提问环节,欢迎记者朋友就本场新闻发布会关注的内容进行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大河报记者
请介绍一下,宛城区是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宛城区委书记 樊牛
好的,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近年来,宛城区以仲景文化为引领,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两地一都”行动计划,多措并举、高位推进,充分挖掘仲景文化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推动中医药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用活文化地标,发展“会展经济”。今年以来,宛城区利用第十六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全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的契机,以医圣文化园为载体,通过仲景大健康产业博览会、经贸洽谈暨项目签约、第十一届仲景论坛、全球中医圣地高质量发展论坛、“道地宛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平台,大幅提升医圣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吸引力。下一步,我们还要在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和仲景论坛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仲景大讲堂、仲景文化月等活动,持续提升仲景品牌的影响力、感召力,加快推进仲景文化的国际化、大众化、时代化。
二是深化文化传承,叫响“仲景品牌”。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中医中药城乡行等活动,采取文化展演、中医特色诊疗、名医名家坐诊等形式,持续提升仲景文化的影响力。特别是通过中医药文化夜市将中医药服务搬到街头广场、送到群众身边,赢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同时,我们鼓励高等院校、医药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草药博览园、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等场所;挖掘、保护非遗传统医药类项目28项,发展传承人32人;其中福远堂医院水针刀技术已成为“一带一路”名牌项目,传播到中亚和欧洲,为仲景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更好的传承和传播搭建了平台,走出了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新路子。
三是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我们以医圣文化园一期为核心,打造了集张仲景博物馆、仲景书院、中医药体验馆、中药标本馆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中医药文化园区,通过文物展览、中医诊疗、研学体验等方式,为大家呈现博大精深的仲景文化。2024年5月,医圣文化园一期开园,单日最高游客量突破5万人,迅速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拜谒、交流、研学的新地标。同时,依托医圣文化园、大山农业科技园等文旅资源,打造中医体验游、中药观光游等中医药旅游精品线路,设计推出《礼敬医圣·福佑安康》等一批情景剧以及《研学中医文化,感悟大医精诚》等研学课题,让游客和市民沉浸式领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谢谢大家!
南都晨报记者
宛城区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如何“看上好中医、放心用中药”是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请问宛城区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健康保驾护航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宛城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王龙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宛城区持续加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区中医医疗机构扩容升级,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向乡镇下沉,建强中医药诊疗服务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放心用中药”。
一是完善服务体系。全区已经形成重点专科公立医院、特色专长民营机构、乡镇中医馆全覆盖的中医服务体系。在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方面,市二院拥有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不孕不育科,广受群众好评。我们还积极引进张仲景国医学院胡久略副院长为代表的博士工作团队在二院坐诊,月均门诊量300-350人次。基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传统中医药技术广泛应用。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方面,福远堂中医院有中医筋骨三针、水针刀微创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优势;仲泰医圣堂有线上诊疗、针灸服务等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润九堂有儿科、妇科等专科优势。
二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扩大“中医日间病房”覆盖范围和医保结算病种,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含院内制剂、颗粒剂)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广泛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市二院20个中医专科与西医紧密结合,开展同专业系统内中医查房、疑难病例会诊。基层卫生院中医馆,将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煎药室、中医传统技法室等融为一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中医药诊疗服务。大力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活动和中医药文化服务“六进”活动,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医、看中医”的氛围更加浓厚。
三是育强名医队伍。制订完善中医传承人才、名中医表彰制度,刘世恩、李红哲、吴汉卿、陈伟等一批中医药界名医不断涌现。在市二院、区中医院建设名中医工作室、中医医学中心,建立老中青、传帮带中医师团队。用好仲景书院京豫宛经方培训交流平台,大力开展中医药培训,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目前,我区拥有市级中医名师两名,市级知名中医10余名,高级职称中医师67名,在颈肩腰腿疼痛、失眠、骨伤、皮肤、内科杂病、妇科不孕、消渴等方面有较高诊疗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让群众“看上好中医、放心用中药”。下一步,我区将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全面、更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
谢谢大家!
顶端新闻记者
请问宛城区在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中医药产业提质升级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和成效?
宛城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郭存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为进一步促进宛城区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质升级,我们从专利保护、主体培育、市场规范等多个层面,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向“新”而行。
一是大力提升中医药专利保护。全面加强“南阳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宣传力度,指导企业申请使用艾草品牌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帮助辖区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企业将自身发明创造申请为专利,将固有品牌注册商标,强化品牌价值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其中,仲景百信通过研发中药口服饮片深加工、“药食同源”养生食品延长产业链条,已形成年产2000吨植物养生保健食品、5000吨中药饮片的生产规模,获批发明专利3个、实用新型专利22个以及多个软件著作权。
二是全力培育中医药创新主体。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中医药产业领域成果转化。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积极支持中医药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医药行业内形成示范带动作用。2024年,26家中医药产业相关企业申报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上涨30%。
三是加快建设中医药创新平台。加大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逐步完善科研创新平台体系,支持辖区中医药企业积极申报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并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2024年,指导南阳汉方艾业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南阳市环保艾灸灸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是积极推进中医药数字赋能。近期,我们多次到外地考察调研,学习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可行路径。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深度谋划人工智能中医大健康产业园项目,不断推广数智中医软件辅助诊疗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中医传承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诊疗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
谢谢大家!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请问,宛城区在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医药康养产业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宛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国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宛城区在传承仲景养生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医药传统智慧和新时代康养需求相结合,持续拓展中医药的应用场景,提升康养产业的文化内涵。
一是养生药膳持续出新。近年来,宛城区深入发掘仲景特色中医药饮食文化,着力研发推广仲景养生药膳。我们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南阳仲景养生药膳协会,现已发展副会长单位30余家。在中国药膳协会提供的18道御膳菜品配方基础之上,协会会员结合“八大宛药”优势和地方特色饮食习惯,研制开发各自富有特色的药膳菜品。通过开展医圣仲景养生月、首届南阳仲景养生药膳大赛等一系列活动,推出五福炖乳鸽、仲景灵芝面等仲景养生药膳名菜90余道,深受市民青睐。
二是康养理疗广泛应用。一方面,我们重抓“健康南阳”行动,在中医推拿、针灸理疗、艾灸理疗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区已发展养生机构137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以艾嘉源创建的“嘉源树墩”为代表的儿童针灸品牌,在全国已有加盟店铺30余个。另一方面,我们重推“医养康养”结合。我们聚焦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新模式。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乡镇(街道)、村(居)、小区养老机构200余所。其中,9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康养理疗服务,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乐享“夕阳”美景、安享幸福晚年。
三是康养产品不断丰富。成功打造南阳首家“艾文化”主题酒店——艾都酒店,向更多游客展示推广康养产品、宣传科普中医药文化。仲景饮子铺等康养新产品不断呈现,进一步强化了我区的中医药文化符号,推动了“中医药+康养”走入寻常百姓家。
谢谢大家!
蔡咏
谢谢各位发布人。今天的现场提问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其它需要关注的问题,可以在发布会后,与宛城区委宣传部联系,进一步采访了解。
最后,再次谢谢樊书记和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也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积极参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