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改造提升扮靓城市颜值,“1+2+3”养老服务模式全市推广,高考成绩实现“八连增”,淅川教育品牌更加闪亮,喜事新办、勤俭节约,移风易俗“落地生根”……在淅川,一个个事关民生发展的成就,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中。
通水10年,从移民后续帮扶到乡风文明建设,从农村到城市,从孩子到老人——淅川县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提质城乡面貌
畅连物流交通
紧邻丹江口水库的G241线新增路段,一库碧水通过路基板涵涌入道路另一侧,形成“浪拍路堤、一库碧水路两岸”的景观,被称为淅川“最美水上公路”,成为网红打卡地。
城市交通改造,刷新的是街景,方便的是群众,赢得的是民心。淅川县坚持城市更新提质,构建现代交通体系,深入实施城建“双高”行动、“交通活县”行动,焕发了大美淅川新颜值、新动能。
扮靓宜居城乡“颜值”。在乡村,以“村庄美、庭院美、心灵美”为重点,“大邹庄”“大关帝”“大磨沟”等美丽村庄建设快速推进,辐射带动效应加速形成,打造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乡村。在城区,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先后实施棚改项目23个,改造老旧小区28个、市政道路10条,新建道路20条,打通断头路4条,新建综合公园5个、停车场10个,增加停车位2150个,老城区展露新颜,县城北区人气集聚,县城南区雏形初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打通物流交通“动脉”。渑淅高速及北连接线建成通车,县内通道不断优化,打造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重点村服务点,成功创建河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物流网络,为淅川发展“通脉活血”。
擦亮教育品牌
健全医疗保障
一个小山村,两个清北生。今年秋季,仓房镇磨沟村彭媛媛、李易航两位学子分别被清华、北大录取,“一村双星”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淅川传为佳话。
2024年,淅川县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一本进线2871人,实现“八连增”,其中714名学生考入“双一流”高校,13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振奋人心数字的背后,是淅川县持之以恒抓德育教育、抓教育改革、抓校园安全、抓教学质量、抓学校管理、抓教育保障的结果。教育事业已成为淅川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希望。
在淅川,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态度鲜明:重视程度再高、投入再多都不为过,奖励不设上限。淅川县年均教育投入超过7亿元,改扩建校舍,多渠道补充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100%。建成县五高、县高附中等学校,实现城区学校布局优化、扩容增量,逐步消除大班额等问题。投资14.75亿元,实施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工程,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淅川校区建成招生,南阳师范学院淅川校区即将建成。
民生连着民心。淅川县用心办好民生实事,交出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暖心答卷。
建好“健康淅川”。高规格成立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县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为牵头总医院的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整合医疗资源,在医共体内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抓好养老服务。采取“党建引领”“双向对接,精准匹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和留守人员就业需求”“政府助力、子女助孝、乡贤助善三方联动”相结合的“1+2+3”养老服务模式,建成54个日间照料中心和2个农村养老试点,夯实养老保障根基。
推进移风易俗
构筑乡风文明
“煤油灯、耙子、背篓……村史馆里看家风,老物件里寻传承。抚今追昔,才能让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薪火相传。”寺湾镇水田峪村党支部书记吴连山说,村史馆把几代农民的记忆都展示出来了,从中感受到祖辈吃苦耐劳的精神。
近年来,淅川县深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优秀家风,依托村史馆打造传承基地,培育文明乡风。随着村史馆、“道德银行”等相继落成,淅川县广大乡村大力破除陈规陋俗,婚丧嫁娶从简操办蔚然成风。
倡导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淅川县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宣教引导、典型示范、规范整治、道德熏陶等举措,引导群众树立时代新风尚,共同构筑乡风文明新高地。
为将惠民实事做细,淅川县出台《治理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攻坚年行动方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全县村庄建立“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利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通过举办戏剧表演、播放宣传影片等,弘扬真善美。采取进村入户宣讲、召开群众会议、乡村广播和微信平台推送等,广泛发布《移风易俗普法宣传手册》《文明祭扫倡议书》等宣传资料,引导群众自觉成为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开展淅川“最美”系列、“好人”系列、“出彩”系列典型选树,营造崇德向善氛围。
如今,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渐入人心,乡风文明深入淅川每一个角落,该县已建成省级文明镇4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形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实践。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在淅川县落地。“淅川县将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关心关切民生福祉,高质量书写‘人民就是江山’的淅川答卷。”淅川县县长王兴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