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市工商联坚持将其作为助力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行动,大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至目前,全市参与行动的民营企业达3261家,“兴村”项目4563个,“兴村”总数2158个,累计到位投资资金204.6亿元,为全面推进南阳乡村振兴贡献了民企力量。
“四动”并举强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部门联动。推动成立了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乡村振兴局等23家市直单位组建的行动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细化了责任分工。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协同,形成了左右联动、合力高效的工作体系。
宣传发动。在《南阳日报》开设“‘万企兴万村’--民营企业在行动”专栏,持续对参与行动的先进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先后在省级以上主流媒体累计刊发宣传稿件162篇。西峡县《“三给”政策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感》、新野县《星光科技将“小扎带”做成大产业》等经验做法被《中华工商时报》宣传报道,营造了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良好社会氛围。
典型带动。注重选树典型,命名市级实验项目23个,其中7个项目入选省级实验项目。牵头确定5个县市区、14个乡镇、25个项目、2家金融机构为市级先进典型。其中,1个县、2个项目、1个乡镇、6家金融机构被评为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入围数量全省第一,较好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督导推动。下发行动方案,建立工作台账,并将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县市区工商联年度工作绩效考评,评价结果抄送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有效促进了工作落实。
“三给”激励强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积极帮助企业争取政策红利,对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民营企业,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在财政资金、用地用电、专家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推荐提名,“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三八红旗手”等评选工作中,推动出台文件,要求对助兴企业负责人优先推荐、重点安排。行动开展以来,先后有351名助兴企业负责人被提名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95人荣获“五一劳动奖”“五四青年奖”等荣誉称号,树立了鲜明的激励导向。
携手农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深入推进“联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助企”专项活动。全市共有1091家企业获得授信或者贷款,授信金额174亿元,贷款金额151亿元。为助力参与行动的企业实现了健康发展。今年,市工商联又创新开展了“万企兴万村·强企兴村月月行”活动,组织专业服务机构,深入基层乡村,为参与行动的企业送去法律法规、电商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等知识。目前,已举办活动10余期,受到基层和企业一致欢迎和好评。
“五抓”组合出实招赋能助兴活力
抓实产业助兴。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因地制宜,在乡村投资兴办种、养、加和文旅项目,把乡村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产业富民。南召县五朵山旅游公司探索实践的“三变三增”助兴模式,实现了景区、集体经济、村民三方共赢,直接带动1468户5341人、间接带动25个行政村2051户农户增收。入选2022年度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抓实就业助兴。组织引导企业在乡村发展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特色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安排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就业增收。河南桐淮茶业有限公司与50余名脱贫户签订务工协议,带动周边3个村53户200余名村民参与茶叶经营,间接带动农民就业3000人次。
抓实技能助兴。组织引导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实用技术,帮助乡村培养乡土专家、经纪人、乡村工匠、电商人员等各种专业实用人才,实现技能强农。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参与助兴企业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1万人次。
抓实商贸助兴。组织引导企业通过产销联建、订单生产、直播带货等形式,帮助乡村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商贸活农。南阳山东商会“陈会长严选”网络带货平台在镇平县建立直播基地5个,帮助销售农产品160多种,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
抓实公益助兴。鼓励企业捐款捐物,投入乡村公益事业和基础建设等,实现捐赠解难。2022年至今,累计捐款捐物3.72亿元,帮助乡村解决了一大批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环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