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搭建供需平台 拓宽零工就业渠道

发布时间:2024-08-09来源:宜商南阳

分享:

近年来,为更好拓宽零工人员就近就业渠道,社旗县立足实际,按照“科学布局、规范建设、高效运行、优质服务”的工作要求,以零工市场建设为抓手,搭建了求职者与企业供需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求职招聘有场所、岗位对接有服务、安全运行有保障。截至目前,共发布招聘信息80家,提供岗位789个,开展免费技能培训85人次,协调就业93人,引导进入市场就业55人,开展劝导活动2次。

积极探索,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促发展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化运营为措施,以便民利民为目的,促进零工市场有序规范发展,打通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强化顶层设计。会同发展改革委、开发区、财政等部门,围绕“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宗旨,从提升服务能力、推动提质增效、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着手,致力在制度层面全力保障零工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构建服务体系。根据零工时效性强、流动性大特点,构建高质量零工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县级零工市场“1+N”规范化建设。即:“1”是在人社服务中心设立1个县级零工市场,根据综合人员活动分布、零工求职需求、企业活动便利等因素,提供岗位发布、求职登记、职业指导、信息查询、劳动维权咨询、岗位培训咨询、茶水休息等就业创业服务;“N”是政府购买第三方公共就业服务方式,进行竞争性磋商招标采购,快速搭建供需双方快速对接平台,积极促进大龄和困难零工等人员灵活就业,通过实施“1+N”工作机制,多方式、多渠道投放零工市场,满足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多元化需求。数据赋能管理。强化零工市场建设数据归集,制定零工市场建设系统表单,在线采集零工市场建设相关信息,完成坐标拾取和基本信息、进度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创新引领,提升“家门口”服务水平惠民生

创新零工服务模式,构建全面、高效、精准的零工服务系统。开设“零工市场窗口”。在社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零工市场窗口”,为零工人员和用工主体提供面对面的精准就业对接服务,确保零工人员能够快速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同时满足企业对非全日制、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的需求。设置“零工服务专员”。在开发区设置“零工服务专员”,快速响应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的用工解决方案。融入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将零工服务融入县、镇、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形成覆盖全县的四级就业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开发零工市场专属的网站。依托众望红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开发专门服务于零工市场的APP和网站,同步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岗位信息、求职信息,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服务。利用大数据,对求职者的技能、工作经历和用工方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实现“就业服务无纸化、人岗匹配精准化、数据分析可视化、信息后台共享化”。同时建立用工方评价体系,对用工方的信誉和劳动保障情况进行评估,为求职者提供参考。

集聚合力,惠及“家门口”就业群众暖民心

统筹公共就业服务资源,持续拓展零工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让零工人员就业有门路、服务有平台、权益有保障。多渠道对接促进就业。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台,为求职者和用工方提供供需信息、政策咨询等方面的指导。拓展零工招聘对接形式,在举办各类招聘会中增设零工招聘专区,并与县内外企业、社区、大中专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就业创业宣传活动,促进就业用工供需对接。多功能帮扶保障就业。在零工市场设置劳动维权服务专区,定期对辖区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规范零工市场秩序。同时开通劳动维权免费咨询服务,加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维权和安全意识。多维度提升帮助就业。根据求职者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提供免费的、有针对性的“订单式”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帮助求职者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促进人岗对接。组织有创业意愿的零工人员参加创业培训,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既关乎百姓“饭碗”,也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社旗县将用足用好“1+N”零工市场工作机制,为企业和求职者之间搭建对接平台,在各乡镇(街道)探索创建零工驿站,进一步拓宽“15分钟就业服务圈”,着力把社旗县“零工市场”打造成就业政策“宣传站”、招聘就业“对接站”、技能提升“充电站”。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