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四免四减”助企落地生根 “三前三后”促企发展壮大

发布时间:2024-07-15来源:宜商南阳

分享:

今年以来,唐河县生态环境系统在着力打造一流产业生态、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发展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四免四减”惠企政策、实行“三前三后”贴心服务,努力助企加速度落地生根、促企高质量发展壮大,成效显著。

“四免四减”全面惠企增发展活力

落实“四免”,促项目快速落地。免审批。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对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不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实现名录之外无环评。全年豁免项目环评约40%。免审查。对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家具、金属制造、设备制造,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社会公共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65类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暂不开展审批前技术审查评估,即受理即审批(文件公示除外),三年来免审查项目环评60余个,进一步加快审批时效。免总量。对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光伏发电、陆上风力发电和保供、煤矿项目,环评审批不与污染物总量指标挂钩,免于提供总量指标,豁免总量项目40余个。免处罚。严格落实河南省环境保护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共计免于处罚6家。

着力“四减”,助手续加速审批。减环节。严格执行最新的建设项目编制技术指南,突出重点,全面瘦身,简化表格填报和分析内容,编制技术指南以外的内容一律不再纳入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范围。强化环评与排污许可的衔接,对实施排污许可登记管理的建设项目,不再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等15个行业49类项目,仅将在工业建筑中的新改扩建项目纳入环评管理。减材料。对唐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东城商务区、临港经济区等区域开展环境状况区域评估,详细调查监测大气环境状况、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状况、土壤环境状况,将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共享使用,企业编制环评时直接引用其评估结果,共享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调查等现状材料,省去大部分监测和调查工作。减时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法定审批时限分别为60日、30日,压缩为1天(不包括技术评估、现场勘查、公示时间)。减费用。通过修订报告表格式,简化表格内容和填写要求,降低编制难度;开展环境状况区域评估,共享区域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调查等现状材料,从而大幅度减少环境影响报告编制费用。

“四免四减”为项目顺利落地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容量空间,艾礼富、鸿科、寓杰、达鑫、百兴、华润、天润、国绿、渔光互补等一大批项目顺利落地投产。

“三前三后”贴心服务促产业壮大

开展“三前”,为企业夯基筑石。提前介入。建立重点项目提前介入机制,主动与发改、招商、自然资源等部门对接,紧盯“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及时掌握项目动态,主动提供咨询、解答服务。临前提醒。在项目开工前提醒企业办理环评审批备案手续,投产前提醒企业开展环保设施竣工验收并按时领取排污许可证,项目变更后延续前提醒企业及时办理变更和延续手续,确保合法经营、正常生产。靠前指导。在项目签约阶段,主动帮助企业了解产业政策、选址要求,指导企业落实分区管控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主动帮助企业介绍县内基础设施覆盖、规模、运行情况,帮助企业了解直接排放、间接排放标准和禁止排放情形,确保设计合理、污染物排放达标。

严格“三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后督查查漏补缺。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后督查,帮助企业梳理手续履行情况、核查设施建设、运行和处理效果情况,指导企业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台账、运行记录,做到设施齐全、运行正常、达标排放。帮扶全面提升。每月开展“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月”活动,向企业宣传各类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提供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一站式”服务,从管理制度、治污措施、治污成效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全面提升。后评价绩效升级。及时宣传讲解新标准、新规定,指导重点行业开展后评价,落实清洁生产、提标改造和绩效升级要求,不断提升企业治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成更多的A、B级企业,以确保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中少停产或不停产,不断推进企业持续绿色发展。

通过“三前三后”举措,企业规范生产、绿色发展的潜能得到了巨大提升。近年来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20余家、提标改造10余家,创成A、B级企业3家,完善治污设施200余家,企业治污能力显著提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全县优良天数达300天,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下一步,唐河县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举措,坚持用心用情做好服务,为打造“富强、美丽、活力、幸福”唐河、省域副中心城市增长极贡献唐河环保力量。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