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
受强对流天气影响,我市遭遇连续强降雨天气,打破今年河南最强暴雨纪录,防汛形势十分严峻。7月16日,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针对南阳市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大员上阵、靠前指挥,全员出动、压在一线,保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全市上下携手同心,公安、消防、水利、电力等部门,与风雨搏击、与险情赛跑,战斗在最前沿;河南武警、消防等闻“汛”而动,兄弟地市迅速响应,纷纷驰援南阳……众志成城,共御风雨。
汛情紧急,考验担当;奋战一线,见证初心。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把确保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带领群众筑起最强防线,让党旗始终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党的战斗堡垒牢牢筑在汛情最前沿。本报社长(总编)率领骨干记者,奔赴社旗、唐河、淅川、新野、邓州等5县(市),见证、记录全市上下战风雨、保家园的壮举,凝聚、鼓舞共克时艰的昂扬士气。
我们相信,只要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一定能筑起铜墙铁壁,打赢这场硬仗,夺取防汛抢险全面胜利。
最是风雨映初心
——社旗县干部群众防汛抢险速写
咚咚咚!“李大娘赶紧起来,河水涨得快,必须尽快转移……”7月16日2时许,暴雨如注、汛情严峻,社旗县赊店镇牌坊社区值班人员穿着雨衣、打着手电筒、踏着泥泞,挨家挨户敲门,紧急组织群众撤离。果然没多久,不断蔓延的河水导致潘河牌坊社区段堤岸出现长30余米、高3米的滑坡。
汛情就是命令。社区巡逻队立即上报险情,拉起警戒线,放置救生圈、救生衣等防汛物资。70余家县直单位的党员干部冲上堤岸,武警河南总队南阳支队、民兵队等救援队伍也火速赶来。打桩、装沙袋、传送物资……大家顾不上浑身湿透的衣服和满身的泥泞,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应对汛情。从沙土堆到堤坝,堤岸上传递沙袋的数百米长的人流形成了一条防汛钢铁长龙,蔚为壮观。经过数小时的抢险,滑坡堤岸被紧急加固。
再看赵河街道刘庄村,持续了一夜的暴雨致使这里的积水最深处已经达到腰部,整个村庄成了一片汪洋,2000余名群众被困。“迅速转移受困群众,确保一个不落!”村“两委”班子坚定地表示,大家迅速行动,组织群众转移。“老人、妇女和儿童先上。”刘庄村治保主任马贺斌和志愿者们驾驶着时风大三轮车,一趟趟转移被困群众。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多,马贺斌一口水、一口饭也顾不上吃。“看到群众们安全转移,我总算放心了。”马贺斌憨厚地说。
还有汛情严重的李店镇半坡村。“大娘别怕,我背您出去。”这里的洪水已没过胸部,消防战士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把老人背了起来,战友们则在周围护送着村民在水中缓慢前行……半坡村地势较低,此次需转移群众291户635人。该镇党员干部多方组织力量防汛抢险,对行动不便人员以及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安排专人接送,并在镇初中设置临时安置点,安排可口饭菜,让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
……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的身影。这就是社旗县防汛抢险的生动写照。
7月15日22时至16日12时,社旗县普降特大暴雨,县内8座水库溢洪道全部溢流,12条河道水位大幅上涨,城乡严重内涝,45个自然村3773户、12353人急需转移。
社旗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全力参与防汛抢险。县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城管、卫健、公安、交通、电力等部门闻“汛”而动,县乡村三级共组织防汛抢险救援队伍281支4913人,调配县级消防应急队、人武部民兵应急连、水利局抢险突击队等专业救援力量,与风雨搏击、与险情赛跑,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
大雨里,供电部门紧急抢修复电,义无反顾跳入没过胸口的洪水中;救援队员、党员干部激流勇进,合力将受困群众背出险境;安置点,转移群众吃着暖心的饭菜,身体不适还有卫生院医生照看……
一个个拼搏奋战的身影,一条条道路修复抢通,一束束信号恢复,一袋袋物资转运到位。全县上下众志成城、形成“一盘棋”,凝聚起防汛抢险的强大合力,稳稳托起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更坚定了打赢这场防汛抢险硬仗的信心和力量。
向“峰”而行写忠诚
——唐河县迎战洪峰过境纪实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考,这是一场风雨同舟的力量!
7月16日晚10时42分,唐河县城区迎来50年一遇的最大洪峰,水位达97.31米,超过唐河城区站点警戒水位1.31米,流量达3400立方米/秒!
洪水滔滔,穿城而过,一泻千里,百里长堤,坚如磐石。
为了迎战这一刻,7月16日,唐河县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旋即,一场全力以赴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战拉开大幕,唐河县上下闻“汛”而动,向“峰”而行,迅速开展防汛抢险救援行动,谱写了一曲“面对洪峰,我们决胜不退”的动人篇章。
——洪峰到来前,共需要转移14个乡镇街道79个行政村、3.1万户、7.8万人。
——对滨河路铁路桥至澧水大桥段唐河河堤6个缺口全部进行封堵,防止河水倒灌;对唐河河道289个爬坡路口,由所属乡镇组织力量进行封堵、专人值守。
——集中调配救援队伍44支2124人(其中武警600人、外地支援234人),25个乡镇街道自行组织救援队伍513支、救援人员6800人。各乡镇街道、县防指各防汛责任人全部上岗到位,24小时值守。
应转尽转,应保尽保,集中调配所有力量,这是唐河县委、县政府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
7月16日下午1时,记者来到唐河县临港街道吕湾社区,远远就听到大喇叭传来的声音,原来,这是由街道和县直各单位200余名党员干部成立的防汛转移小组在分派任务。
吕湾社区共有3个自然村,2400余人,从早上开始,社区已经逐户通知,安全转移。随后,7个小组迅速按照名单进村,一户一户通知。虽然天气炎热,道路湿滑,但阻挡不住工作人员的脚步。今年92岁的白新有老人和老伴都腿脚不便,临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何长暖和同事把两位老人搀出房间,并帮助老人将屋内物品收拾妥当。当居民杜洋和丈夫一起收拾物品准备转移时,社区工作人员急忙上前帮忙,看着湿透衣服的工作人员,杜洋一家人十分感动,“有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一万个放心!”
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是一次力量的检验,更是一次党心民心交融的试金石。在桐河乡吴庄村,村民惠新民说起转移工作赞不绝口:“7月15日,乡里的党员干部就安排转移,村敬老院里的20多位老人,被村支书连夜转移到安全地方!这次雨急水大,但党员干部跟咱群众心贴心,让俺们有了主心骨。”
下午4时48分,记者来到唐河县北京大桥,见到唐河水文测报中心主任曲波正和同事展开水文监测。
“目前,水位96.83米……”从7月14日晚到16日,曲波和同事一直坚持在水文监测一线,用精准的数据为唐河县迎战洪峰提供水文数据支持。“数据测得精准,报得及时,才能保证防汛安全。”曲波告诉记者。
像曲波这样一直坚守在防汛一线的党员干部随处可见。为了有效避险转移,唐河共组建44支2124人的抢险救援队伍,储备冲锋舟75艘、橡皮艇80艘,钩机78台、铲车78台,运输车辆73辆、乘人车辆60台,沙袋6万个,目前,所有应转移人员全部转移。
晚上6时,在临港街道马店村委安置点,63岁的胡定财和24名村民晚饭后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安置点对我们十分照顾,心里很踏实。”胡定财老人笑着说。
风雨同心,人民至上。截止到17日0时,唐河洪峰水位仍维持在97.31米,流量3400立方米/秒,而据预测,第三波洪峰于今日到来。
夜已深,雨未停,唐河县党员干部仍坚守在防汛第一线。“洪水不退,决不撤退!”这是他们对人民的承诺,也是他们忠于人民的写照。
洪水无情人有爱
——淅川县心系群众筑牢防汛“安全堤”
7月16日下午2时,淅川县厚坡镇唐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菅民掏出手机看了看天气预报,径直朝该村独居老人王克兰家走去。
“老嫂子,下午5点左右可能还有雨,你把屋里收拾停当还上前院吧,有啥需要记得一定给我打电话。”李菅民走进院子,一边将粮食袋子提到石磨高处,一边叮嘱道。
77岁的王克兰一看是村支部书记来了,笑着迎上前,感激地说:“还是你们操心,多亏前天晚上的救助,要不大雨灌进了屋,晚一点儿恐怕连我人也出不来……”
说起7月14日晚的那场大雨,王克兰历历在目。
“13号下了一天雨,到14号下午五六点雨突然大起来,我吃罢饭迷迷糊糊在床上睡着了。”王克兰回忆道,大概7点多,李菅民和几位党员来到家中把她叫醒,当时天色渐黑,她被扶出屋子走到院里时,哗哗流进来的水足有20厘米深。
当时,村支书带队,负责该区域的防汛网格员、党员来了,镇上的专业消防救援人员来了,载满抽水泵、帐篷、沙袋、三轮板车、手电筒、方便面等应急物资的车也及时赶到。
“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电闸扒下来,防止雨天漏电,群众的生命安全比啥都重要。”李菅民说,村里的防汛值班员看到村头南庄桥的河水没过了桥面,立即意识到有险情,一边拉响防汛警报提醒村民,一边联动村部展开救援。
晚上8时,王克兰等几户房屋低洼进水较多的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晚11时,在多部门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下,积水渐渐消退。
闻“汛”而动,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积极做好防汛应急救援准备,这是淅川县各乡镇面对汛情的承诺和生动写照。
李菅民介绍说,唐庄村有7个自然村,其中6个自然村有11个低洼点,重点帮扶人群有47户128人。每个自然村都设有5至6人的防汛小组,每个小组有24小时值班巡逻人员和突击队员,一旦发现汛情立即响应,抢险在前。
连日来,受强降雨天气影响,淅川县降雨量增多,7月14日厚坡镇遭遇罕见暴雨袭击,短时间内降雨量激增,导致部分低洼区域迅速积水,防汛形势严峻。面对刁河、前河、塘堰河三大河流与周沟、立新、岗西、王营、王沟五座水库构成的复杂水系及近期持续偏多的降雨量,厚坡镇党委、镇政府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防汛指挥部,迅速集结镇村两级党员干部、民兵预备役及志愿者队伍,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防汛抗洪突击队。
面对汛情,淅川县各级党员干部全员下沉,勠力同心,他们深入一线,对重点河段、水库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监测,在重点部位、险工险段预置大型排涝车、大中型排涝机具、冲锋舟、铲车挖机、应急发电机等设备400余台(艘),备足编织袋、砂石、救生绳等救援设备,严阵以待,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险情、报告险情、处置险情。同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调集抢险物资,确保防汛抗洪工作有序进行。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协调,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变化,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堤坝”。
闻“汛”而动向雨行
——新野县全力奋战防汛抢险
汛情就是命令,救险就是责任。
作为白河、唐河、刁河、湍河四条河流流经地的新野县,在持续降雨的影响下,汛情逐渐严峻。连日来,该县各地闻“汛”而动,向雨而行,用实际行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力打赢防汛抢险攻坚战。
7月16日下午,记者赶到新野县王庄镇东张店村时,这里刚刚处理完一起溃堤险情。站在东张店村村边加固后的唐河河堤上,放眼望去满槽的河水正湍急地向下游流去。经过鏖战,出现险情的唐河东张店村右岸堤坝被牢牢加固。
东张店村党支部书记马中丽告诉记者,7月15日早上5点左右,村干部在巡堤时发现一段二三十米长的河堤有垮塌迹象,村委会迅即向上级汇报。接到险情后,新野县和王庄镇迅速组织力量,对河堤进行除险加固。从15日下午7点开始,共投入抢险人员300余人、大型机械5台,抢装沙袋2万余袋,对险堤自下而上多层加固。至16日凌晨1点多,抢险工作全部完成。
走下河堤便来到东张店村内。接近下午两点,村中随处可见村民在转运家中重要物品到安全地方。东张店村村委大院内,高音喇叭正在播放转移村民的通知。村委大院门口,两辆大巴早已停靠,准备运送村民到集中安置点。
正在现场忙碌的新野县交通运输局二级主任科员山定安告诉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安全巡堤,目前安排了三组人24小时在堤上巡逻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指挥部报告。同时组织大巴客运车安全转移村民。
“各单位集合,准备出发,逐户动员,确保下午3点前村民全部撤离。”下午两点多,来自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镇村干部列队听从安排,准备再次入户做好转移群众工作。
东张店村几公里外的王庄镇初级中学是镇上的一个较大的集中安置点。记者赶到时,已有村民被安置在这里,他们带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在学生宿舍一楼,来自乔湾村的村民乔吉平因身体不便,被安排在下铺,他的妻子陪伴在身边。“政府为村民安全着想,给我们安排得可周到了,真得感谢政府!”乔吉平的妻子连连称赞。
据介绍,王庄镇初级中学安置点主要安置乔湾村群众。学校利用假期空置的寝室、教室以及食堂为转移来的群众做好后勤服务,保障群众有地方住、有饭吃、有热水喝。截至16日下午4点,已安置转移村民300余人。
从7月14日开始,我市暴雨持续,作为南阳盆地的出水口,新野县防汛形势严峻。该县广大党员干部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下,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抢险这场硬仗。
记者在现场不断听到一个个感人瞬间。
因刁河上游来水流量流速不断增大,上港乡代楼村后王营、二郎堰发生不同程度决堤。面对险情,上港乡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一线,对涉险区域开展全覆盖、多轮次敲门排查,确保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区域,不落一人。县人武部民兵应急分队基干民兵与上港乡党员干部一起冒雨装填、搬运沙袋,全力封堵渗水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月14日至15日12时,施庵镇最高降雨量达258.3毫米,村庄内涝现象严重。施庵镇迅速响应防汛要求,组成了24支共计1200余人的应急救援队伍,紧张有序地开展防汛抢险工作。救援人员分组深入低洼地区,挨家挨户搜寻被困人员,陆续将遇险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各村学校、村部设立为临时安置点,为需要安置的群众提供衣、食、住、医等基本生活保障。
“汛情不减,我们不退,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最大职责。”新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坚定有力地说。
众志成城筑“堤坝”
——邓州市防汛抢险一线见闻
刁河波涌,洪水拍堤。
7月14日、15日的暴雨,让邓州市刘集镇受到了50年一遇的洪涝险情,波涛汹涌的洪水一度漫过刁河水坝上沿,邓州市应急、公安、消防、水利等部门和各救援组织,历经两天两夜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对受困地区与群众展开救援与转移工作。
7月16日,记者来到刘集镇葛营村,踏上堤防一线、走进群众安置点进行采访。
当天,在通往一线大堤的路上,载满石块和砂土的卡车排成长队,有序驶往险情区域方向。邓州市征集挖土机、渣土车、装载机等各类车辆50余台,从刘集镇周边地区将石料、砂土运往刁河大坝一线的物料中转站,一上午卸货1000多立方米。
“从14日夜里至今,刘集镇一共出动了5次地毯式搜救,搜救转移675名群众。”
生命重于泰山,救援分秒必争。在接到命令后,刘集镇出动150余名党员干部、民兵,从周边乡镇调拨志愿者,在深夜大雨中,逐户敲响群众家门,连夜带着橡皮艇、冲锋舟将全村群众转移至刘集镇中学。转移过程中,镇村干部不顾大雨滂沱帮助群众,有些行动不便老人,他们背起就走,有些不愿意放弃财产的乡亲,他们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最终受困群众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在刘集镇中学临时安置点,学校的学生宿舍都腾了出来,专门安置群众。安置点内物资充足,有床、矿泉水、热开水、方便食品等,医护人员24小时为安置点群众进行身体检查、问诊、发放药品、用药和饮食指导,并提供健康监测。
“600箱水、200箱方便面、80箱馍片、150公斤面包……”临近中午,在外乡贤魏新征得知刘集镇发生险情,购买三车物资送往前线,忙碌了一上午的施工人员也开始了午餐。部分安全抵达安置点的群众,又返回救援一线,帮助施工队送水送饭,加入到这场防汛抢险的战斗中来……已经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的刘集镇镇长郭靖宇吃饭时和施工人员约定好下午继续“战斗”的时间。“严守堤坝防线,决不能掉以轻心!”郭靖宇反复叮嘱。
漫堤随时有可能发生,加固大坝势在必行。刘集镇高河村发生一处溢坝和一处管涌,由于部分区域险情严重,大型车辆无法进入施工区域,工人们搭起浮桥,将砂土装在编织袋内,肩扛手提将抢险物资送到大堤。施工人员站在没过胸口的湍急河水中,扶稳桩子,打桩机将一根根桩子夯实,再抛入装满砂土的编织袋。
众志成城,同战洪魔。下午6点,4.2公里的大坝完成了加固工作,堤坝上红旗迎风飘扬,一大批救援人员向险而行,筑起众志成城的“钢铁堤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