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11月23日,来到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天蓝水清,浩瀚的丹江水在这里收了“口袋”,巍峨的渠首大坝,化身“水龙头”。
龙头开,南水来。
2014年12月12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浩瀚的丹江水从这里奔涌而出,宛若一条巨龙,穿黄河、依太行,在1432公里的长途跋涉中,一路北上、滋润四方。实现了“调南水,解北渴”的宏伟设想。
而千里长渠始于南阳,不仅是荣光,更是责任。
南阳是河南省生态建设、保护水质任务最重的省辖市,核心水源区和水源涵养区面积达6362平方公里。多年来,南阳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污染,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筑牢屏障,对丹江口水库周边的污染企业,一律实施关、停、并、转,铁腕治理工业污染源。在汇水区域实施环农工程,破解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工程,构筑起水质保护生态屏障。
为了工程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南阳从淅川库区先后移民36.8万人,其中新世纪大移民搬迁16.6万人,市内7个县(市、区)安置10万多人。为了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南阳市积极实践,采取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移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截至今年11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持续向北方输水3258天,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