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朱锋委员:
您提出的“抢救保护南阳散落汉画像石”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自古“淯流锦带”“既丽且康”,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在汉代时期就有“帝乡”之誉。南阳汉画像石文化内涵古老渊深,艺术造型灵动奔放,具有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积极行动、锐意进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现了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文物保护扎实推进
一是征集工作有序开展。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征集民间的散落汉画像石,文物考古单位发掘出土汉画像石按程序移交汉画馆保存。如2009年征集汉画像石16块,搬迁八一路名门华府、唐河井楼村汉画像石墓,运回画像石22块;2011年在溧河乡征集画像石10块;2013年搬迁建业凯旋广场汉画像石墓2座,入库保管汉画像石38块;2014年搬迁画像石墓三座,运回画像石76块;2019年搬迁、整理夏饷铺黄忠故里园内画像石3件。二是文物库房改造升级。2019年南阳汉画馆对原有文物库房进行了提升改造,在此基础上,又修建文物库房一座。三是重点项目落实有力。南阳汉画馆与河南博物院联合开展了“汉画像石防腐蚀、风化与修复”研究工作,与郑州大学合作实施了《河南省汉代至元代石质文物的整理与保护》项目,由洛阳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有限公司按照修复方案完成了27件汉画像石的修复工作。
二、文物利用成效显著
一是数字化日趋完善。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1753条的数据整理与录入;与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联合实施《中国汉代图像信息综合调查与数据库》项目。二是学术成果丰硕。编辑出版了《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大全》,荣获全国美术图书大奖——“金牛奖”金奖。编撰的《南阳汉画之社会生活》荣获2015年度南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荣获第九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画像和汉赋比较研究》,申报了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南阳汉文化资源整理与主题定位研究》等。
三、汉画品牌逐渐叫响
河南境内的历史文化区域性很鲜明,如开封的宋文化、安阳的殷墟与甲骨文、洛阳的隋唐文化、南阳的汉文化等等。南阳汉画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阳独特的地域文化,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而南阳汉画馆又恰是这一独特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重点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凝聚民间力量,提高了汉画展示度。常态化组织汉画专家学者义务为民间收藏者讲解文物法规、普及汉画知识、鉴定画像石的文化价值,并进行学术指导,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与藏品(拓片)展示场地等服务,2021年举办了首届民间收藏汉画像石拓片展览,进一步丰富了展览内容。二是集聚高校力量,增强了学术影响力。常年与北京大学、郑州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汉画展览、图书编辑、研讨会、讲座、培训以及承担科研项目等活动,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与规模,进一步推动南阳汉画的普及宣传与研究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分保护南阳汉画的基础上深挖南阳汉画文化内涵和价值,扩大南阳汉画的影响力,将其打造成南阳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地标。一是加强文物保护。实施“南阳市汉画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投入150万元实施“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南阳市汉画馆数字化展示利用项目”,建立库房环境在线监测调控系统,进一步提升文物库房的保存环境以及预防性保护工作的智能化与远程控制能力。二是精心开发利用。开展汉画馆陈展提升工作。尽快编制完成陈展提升大纲,通过省文物局专家论证,争取获得专项资金。在陈列展览区的基础上开辟出教育活动区、学术研究区、文化创意区等新的功能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出版科普读物《南阳汉画大观系列——探寻昆仑》、少儿图书画册《虎王来巡山》等,进一步让南阳汉画“动”起来;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举办第二届民间收藏汉画像石拓片展、“大汉气象——中国汉代画像艺术展”等。三是做好远景规划。开展将南阳汉画馆更名为“中国汉画馆”的可行性研究,编制规划方案,以“中国汉画文化”为主题,打造集展览、教育、研究、交流为一体的国际化专题博物馆,建设集旅游、演艺、研学、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地标,建设汉画学术研究中心、国际汉画文化传播中心,不断提升汉画的品牌影响力,将南阳汉画推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真正让汉画走进千家万户,“活”起来的目标。
十分感谢您对南阳文化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2023年5月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八科 0377-63157188
联系人:兰永征
邮政编码: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