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129号提案的答复
刘荣阁委员: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南阳黄山遗址公园开发建设工作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处极其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南阳市蒲山镇黄山村北100米处,东临白河,南距独山约3千米。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黄山遗址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公布黄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黄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考古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河南省原省长陈润儿作出批示,南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考察调研,市政协还在考古现场召开专题协商会议,研究解决该遗址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针对该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省市领导批示要求和专家论证意见,我市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开展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其文化价值。黄山遗址保存非常完整,已经被确定为一处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玉石器生产“基地”,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确立了南阳为中原玉文化中心的地位。黄山遗址发现目前保存最好的距今7000年至5000年仰韶文化时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木骨泥墙建筑,具有规划布局意识,有较完善的室内设施,显示出当时社会建筑水平。发现了距今5000年至4600年屈家岭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具有较为完整的屈家岭时期人类的遗骸。梯形独木棺、玉钺、单弓、成捆骨镞和大量猪下颌骨的出土显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在当时社会等级较高,代表此处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2018年以来,已经召开了3次专家论证会议,国内考古界领导专家到现场考察指导30多次,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黄山遗址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关键地区,仰韶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在此交汇留下的丰厚遗存,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关键材料,对于研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进程及其南北文化的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黄山遗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重大项目,已纳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鉴于黄山遗址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价值和对中华玉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我们将加强对黄河文化和黄山遗址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力度,适时成立黄山遗址文化研究会,与早期成立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古文明研究与保护中心一起担负起研究任务,深入研究、挖掘黄山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将黄山遗址新石器文化打造成对外宣传推介南阳的一张新的金色名片,从而推动南阳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保护管理,筹建遗址博物馆。黄山遗址在1956年发现并初步确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遗址区试掘有了重大发现,发现房基3处,房屋10间,墓葬57座,出土了包括“中华第一铲”在内的一批文物。2018年至今,新一轮考古发掘揭露面积共近1700平方米,已发掘深度1至2米,清理出与玉石器制作有关的仰韶文化晚期大型“前坊后居木骨泥墙式”建筑3座、工棚式建筑2座,屈家岭文化中小型玉石器作坊址7座、活动面多处、保存较好的大小墓葬82座、祭祀坑2座、瓮棺葬73座,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制玉石工具、玉石料残次品、陶器、骨器等遗物;以酋长级大墓M18、M77和一批玉石工匠墓为代表的屈家岭文化墓地等级森严、人骨保存较好。为保护好遗址和出土文物,南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已经组建了南阳市黄山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委托北京建筑大学编制了《黄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当地政府发出通告,禁止在保护范围内挖掘、埋坟和种植深根系作物,文物部门在遗址核心区建设了保护大棚以保护已发掘区域的文物安全。
三、推进合理利用,建设黄山遗址国家遗址公园。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文物工作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适时提出了“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大遗址的理念,为城市建设和大遗址保护找到了结合点,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内容,是当前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最为有效的手段。为了利用好黄山遗址这一独具特色的文物资源,根据河南省文物局的有关要求,南阳市政府在2019年6月向河南省文物局致函,申请建设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成立的黄山遗址博物馆筹建处同时承担遗址公园筹建工作。在编制黄山遗址文物保护规划时,已经统筹考虑了“三山一河”(独山、丰山、黄山、白河)等环境要素,提出了保护利用意见,为下一步编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打下了基础。目前,“南阳黄山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已经纳入市“十四五”重大项目。
感谢您对南阳市黄山遗址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您今后对我市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继续建言献策。
2021年4月3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九科 0377-63165675
联系人:孙 乐
邮编:47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