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归档栏目 > 政策文件 > 市政府政策文件
分享:
索 引 号 N001-2021-0001078 有 效 性
发文机关 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年09月19日
标  题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建设八大产业集群的意见
发文字号 宛政【2021】18号 发布时间 2021年10月11日

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建设八大产业集群的意见

宛政〔202118

南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建设

八大产业集群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发〔2021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豫发〔2021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省的意见》(豫政〔202021),现就发展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八大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创新引领,聚集资源要素,聚焦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完善利益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花、药、果、菌、茶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八大产业集群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载体,为建设新兴区域经济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末,花、药、果、菌、茶五大特色产业生产规模、标准化水平、市场竞争力、产业效益明显提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工转化率达到75%以上,年营业收入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30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0家、5家、2家、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形成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集群联农带农的利益机制进一步完善,成为农民增收致富重要来源。

二、发展重点

()肉食产业集群。以猪肉、牛肉、羊肉、禽蛋等畜禽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牧原食品为龙头,以黄志牧业、东嘉农牧、科尔沁肉牛、丰园禽业等为骨干,以内乡(生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邓州(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以打造全国生猪全链条生产基地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现代高效畜牧业。到2025,肉类总产量达到300万吨,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产品的70%以上,肉食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进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幅提升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全力支持牧原食品进入世界500强。推进绿色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区域化布局,2025,基本形成牧原生猪、黄志生猪、新野肉牛、方城肉羊、卧龙种鸡、桐柏肉鸡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布局。引导牧原、科尔沁、易佰福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分割肉、欧式火腿、培根、腌腊肉、酱卤肉、肉干、肉酱、调理肉、肉罐头等全链产品,全面提升肉制品深加工水平。(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内乡、邓州、新野、卧龙、方城、桐柏等县〔市、区〕人民政府)

()粮油制品产业集群。以优质小麦、专用花生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想念面业为龙头,以曹氏百川、久友面粉、三源粮油、吉祥结粮油等为支撑,加大油脂龙头企业招引力度,以镇平(小麦)、唐河(小麦)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聚焦加快专用面粉发展和油脂品牌培育,做优面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到2025,全市粮油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其中小麦产业、油脂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50亿元,培育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小麦、油脂加工企业5家、2,打造知名品牌5个。引导麦香源、标点、鸿四方等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企业与小麦生产基地、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产业联合体。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糖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延伸品牌快餐连锁、商超直供、中央厨房等产业链。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重点支持日处理能力500吨以上的预拌粉加工项目。支持国内大型油脂、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优质高油酸花生资源,发展冷榨花生油、高附加值花生巧克力、花生饼、花生酱、鱼皮花生、花生饮料等休闲食品、高端西点食品配料、餐饮食品佐料、调味品等,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不断拉长花生加工链条。(牵头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招商和会展服务中心、农科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食用菌产业集群。以香菇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仲景食品为龙头,以家家宝食品、百菌园生态农业、九顺达实业、康润菇源食品等为支撑,以西峡(香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注重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围绕保健食品、香菇饮品、特色食品等多方面、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25,食用菌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50亿元。加快实施河南省伏牛山优势特色香菇集群项目(西峡)建设,不断提升香菇一二三产业融合层次,延伸加工流通链条,提高增值效益,建成布局优化、产业集中、结构合理、全国知名的香菇产业集群。(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南阳海关、农科院,西峡、内乡、淅川、桐柏、南召、镇平等县人民政府)

()中药材产业集群。以山茱萸、辛夷、裕丹参、宛艾草、唐栀子、桐桔梗、金银花、唐半夏等“八大宛药”资源优势为依托,以仲景宛西制药为龙头,以福森药业、国医仲景艾草、芝元堂药业为支撑,以淅川(果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宛西山茱萸药材基地等为载体,推进规范化种植,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水平,推进中医药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艾产业,建设以艾草种植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主体,以灸疗服务为依托,以文旅康养为支撑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到2025,全市优质高效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20万亩,建成30个高标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艾草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值2000万以上企业达到2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5家。挖掘和传承道地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推进先进设备和工艺应用,重点发展以仲景经方为主的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研发。以仲景宛西制药、河南福森药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发展壮大一批本地新兴中药企业。到2025,中药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600亿元。(牵头责任单位:市中医药发展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林产品产业集群。以月季、玉兰、柞蚕、茶叶、林木等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南阳月季基地为龙头,以锦天园林、东方茧丝绸、丹峰山茶叶、昌宇农林等为支撑,以邓州新艺木业、南召锦天园林、南召东方蚕桑、桐柏茶业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载体,以品牌建设为主线,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拓展休闲观光,推进标准化,着力打造“一山(桐柏山)一水(丹江库区及南水北调沿线)”名优茶区,提升“世界月季名城”“玉兰之乡”等品牌效应。持续培育以南阳月季基地、文鲜月季基地、石桥月季合作社等为龙头的月季产业,以锦天园林、新旺玉兰等为龙头的玉兰产业,不断提升我市苗木花卉产业发展档次;扩张柞蚕养殖规模,创新养殖方式,提高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壮大龙头企业,打响“品度”“阿房宫”等品牌。到2025,茶园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茶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全市林产品年产值突破50亿元。(牵头责任单位: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果蔬产业集群。以新野、社旗及其他城镇近郊等蔬菜和西峡、内乡猕猴桃集中产区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恒利康生物为龙头,以果然风情、满义农业、三乐元、仁和康源等为支撑,以满义蔬菜产业园、果然风情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为载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猕猴桃、黄金梨、软籽石榴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围绕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延长供应时间和货架期。充分利用恒利康生产设备、人才、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拓展市场,打造南召“中国酵素之都”。到2025,新增果蔬储藏、烘干能力10万吨,果蔬初加工处理率由20%30%增加到45%55%,产后损失率从25%30%降低到10%左右,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农科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乳制品产业集群。以邓州省级奶牛示范基地县、奶牛重点村镇、奶牛集中养殖场等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色鸽乳业为龙头,以盛全农牧、新太阳乳业、健羊牧业等为支撑,以三色鸽乳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为载体,积极实施优质乳工程,推广低温生产工艺,实施绿色化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降本保鲜,扩大巴氏奶、低温酸奶等低温乳制品生产供应。加快开发绿色有机奶、功能牛奶、保健牛奶、奶酪等适销对路的高端乳制品,形成多品种、多层次、差异化的产品结构。培育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特色企业,支持企业通过外引内联、兼并重组、参股控股、改组上市等形式实现强强联合。通过休闲观光牧场创建、“互联网+应用”、“物联网+应用”等大力培育奶业发展新业态。到2025,新增优质生鲜乳10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10万吨,乳制品产值超30亿元。(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宛城、邓州、西峡等县〔市、区〕人民政府)



()酒业产业集群。以赊店老酒为龙头,赊店老酒生态产业园等为载体,南召武士特酿、卧龙酒业、养生殿酒业、金木瓜实业、邓州光照酒业、新野龙潭黄酒等为支撑,加强南阳酒业品牌影响力建设,实施酒业企业“环境、形象、质量、效益”提升工程,稳步发展中高端白酒、配制酒,精心研发品质高档、保健养生、适销对路的新品种,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赊店老酒品牌影响力建设,加快邓州市新荣冠酒业10万亩茅台酒用原粮基地建设。以邓州、淅川等集中产地为重点,加快黄酒由作坊式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组织化转变,振兴宛派黄酒,提升龙头企业品牌化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产业效益。到2025,酒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牵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局,社旗、邓州、新野、淅川、西峡等县〔市〕人民政府)



三、主要举措

()建设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要求,建设“五特”经济和八大产业集群原料生产基地。到“十四五”末,建设高标准良田1000万亩、优质花生生产基地560万亩、“双低”油菜50万亩、花卉70万亩、道地中药材22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100万亩、优质水果56万亩、茶叶30万亩、食用菌5亿袋,打造标准化奶牛示范牧场10个、标准化规模生猪养殖场200个、标准化肉羊养殖场10个、标准化肉牛生产基地10个。(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医药发展局、农科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实施园区强镇强村建设工程

按照板块发展、连块成带、集群成链的发展思路,以“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依托,引导龙头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到“十四五”末,建设30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30个产业强镇、500个“一村一品”专业乡村,培育一批乡村特色产业产值10亿元强镇、1亿元强村。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创建成果,建立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的标准规程和技术规范。争创2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县()(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林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做强、做大、做优,鼓励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招商引资等方式,培育引进一批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科技型产业集群骨干企业,推动企业集群发展。创建省级产业化联合体50,培育壮大市级骨干龙头企业100个。实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程,鼓励相互合作、支持强强联合、扩大合作范围、参股集体经济、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国家、省、市三级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500个。总结推广河南楚汉良农发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转等经验做法,采取“小农户+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联合体(联盟)”的模式,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园区化、融合化、项目化。(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京宛合作、豫沪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采取科技攻关、开展产品研发、建立科技小院、组建工作站、聘请专家顾问等方式,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人人持证、技能农业”的要求,大规模、多层次开展农村技能培训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开阔眼光、开拓精神、管理能力、乐于奉献的优秀乡村建设技术人才队伍。(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科院,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创新质量和安全标准体系

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引领,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围绕“五特”经济、八大集群发展,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健全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环节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严格落实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质量追溯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建制度完善、风险可控、监管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打造农业品牌

建立全市现代农业品牌发展体系,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得到完善,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培育“中线渠首”“宛品天下”等南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增国家级农业品牌20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100个、市级知名农业品牌300个、农产品电商品牌100,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总量超过300,力争每个产业都有23个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强势品牌,全市农业品牌影响力、含金量、附加值大幅提高,品牌带动作用凸显。(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促进绿色循环发展

全面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促进农业绿色生产,加强农业污染防治,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以南水北调源头汇水区及干渠沿线、白河流域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优质水果、优势畜禽、水产、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南阳特色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农牧循环、生态有机”“家庭牧场+绿色种植”等种养循环模式。继续推进淅川建设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工作,打造绿色发展样板。(牵头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建设八大产业集群摆在突出位置,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明确牵头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考核办法,专责全力推进。要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方案、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发团队、一批带动企业”办法,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各县(市、区)也要出台实施办法,推进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八大产业集群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加大财政扶持。加大财政投入“三农”力度,积极争取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等国家、省政策和项目支持集群建设和发展。落实中央、省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规定。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全面落实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信贷担保等支持模式。(牵头责任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林业局、科技局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强化金融服务。落实国家、省惠农融资政策,通过争取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长期贷款等方式,深入推动金融服务向农村更大范围延伸,拓宽融资渠道,多元筹措资金,解决资金短缺瓶颈。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作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15),加强与银行、保险、担保、投资机构合作,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助推集群发展。(牵头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责任单位:人行南阳市中心支行、南阳银保监分局、农发行南阳市分行、市农信办、邮储银行南阳市分行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加强土地供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将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关于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为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留出用地空间。把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八大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等设施用地,纳入农业设施用地范围,根据生产实际适度调整辅助农用设施用地规模上限。(牵头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加强宣传引导。围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八大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先进典型,树立行业标杆。要加大农业文创产品创意和开发,力促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融合农家乐、乡村民俗文化游,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宣传引导,推广经验做法,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工作进展、先进人物、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等相关信息,形成全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力量踊跃参与的良好氛围。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单位要加强指导、服务、监督职责,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全市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八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牵头责任单位:南阳广播电视台;责任单位:南阳报业集团、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021919


相关文件:《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建设八大产业集群的意见》的政策解读

附件下载

相关推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