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由来

发布时间:2020-12-24来源:南阳市人民政府

分享:

诸葛亮是我国东汉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在青年时代(17-27岁)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抱负,躬耕于南阳卧龙岗(今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抱膝长吟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南阳城西卧龙岗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故,南阳就是三国文化的策源地。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史称诸葛庵。唐代时这里被称为诸葛庐,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可见当时南阳卧龙岗诸葛躬耕地已名贯天下。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并被官府以武侯祠名之,成为豫西南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现有古建筑150余楹,古树名木200余棵,匾联200余幅,碑刻500余通。诸葛井、大拜殿、茅庐、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等古建筑景点,布局严谨,庄严肃穆,苍松翠柏、古意盎然,成为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匾额楹联碑刻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关于诸葛躬耕地,历代史书有详实的记载: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

唐代李白《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唐代裴度《蜀丞相诸葛亮武侯祠堂碑铭并序》:“公是时也,躬耕南阳。”

唐代吕温《诸葛武侯庙记》:“胥宇南阳,坚卧不起。三顾虽晚,群雄初定,必也彗扫,是资鼎立。”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统军路过南阳,夜宿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拜谒诸葛躬耕之地,感慨万千,遂挥泪手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抒发壮志激情。

元代《大元一统志》:“卧龙岗,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明代《寰宇通志·南阳府》:“卧龙岗,在府城西南八里,汉诸葛孔明躬耕处。”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南阳府》:“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七《南阳府》:“三国汉诸葛亮,琅琊阳都人,汉末避乱 ,寓居南阳,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乐,建安中,昭烈屯新野,诣亮,凡三往,乃见。”

诸葛躬耕地,历代记述一致,传承有序,躬耕于南阳卧龙岗。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