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官渡大战以后,刘备进驻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荆州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南阳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挚友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将军是否愿意一见?”刘备听了介绍,就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崇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诸葛亮隐居的南阳卧龙岗(今河南南阳卧龙岗)去拜访,前后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在草庐之中向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分)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称此为“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草庐对”。
社会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席卷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统治。东汉朝廷在对农民起义强力镇压围剿的同时,各地地主豪强势力也趁机招兵买马,加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拼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衮、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17岁的诸葛亮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依靠,同时也看到依附“外宽而内忌”的刘表很难施展才华抱负,于是毅然携家人到南阳郡治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在南阳城西卧龙岗结庐躬耕,晴耕雨读,隐居求志,度过了十个春秋。
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北伐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战国、秦汉时,南阳的军事、政治地位非常突出。汉代南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是光武帝的“帝乡”,是京都洛阳的陪都,政治上具有特殊地位。春秋战国时,南阳就是楚国最著名的冶铁中心,《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伐魏,迁孔氏于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战国至秦汉时,宛是冶铁和手工业重要基地,《盐铁论》说宛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一,有全国最大的冶铁遗址。因此,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南阳的经济实力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上,南阳的文学、诗学、经学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这些在南阳汉画像石上都得到了展现。南阳汉画像石是全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规模最大,汉画反映出南阳当时的经济发达和贵族云集的程度,更加证明了南阳汉文化的灿烂和独特。正是由于南阳有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地位,才产生出范蠡、张仲景、张衡等历史名人,才吸引诸葛亮到南阳躬耕。
南阳作为诸葛亮的起步地,决定了他的政治走向,是他实现抱负和理想的起点,是他人生最浓重的一笔。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不是所谓的隐居,不是一般意义上在战乱时期像陶渊明一样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藏起来,而是他为后来大展宏图作充分准备。他定居南阳,是他看准了南阳是一个政治、军事信息的汇集地,能够掌握多方势力的发展走向,有利于他学习谋划和对整个国家形势的分析。因此,南阳决定了诸葛亮一生的事业,正像《草庐对》所说的那样,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
诸葛亮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这种抱负不是在刘备三顾草庐时突然产生的。他的智慧,他的政治、军事才华是他在南阳搜集各种信息、情报和综合分析的结果,与他选择南阳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光有智慧,没有可供分析的资料、信息,他就无法掌握全局,也就无用武之地。他的这种选择跟他当时的政治抱负和后来的成就都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