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调查征集

我市公开征集医圣祠梅花寨文献资料

我市公开征集医圣祠梅花寨文献资料
从历史根脉中探寻古城原貌
梅花寨,一个注定被南阳城市历史定格的名字,一个看似充满诗意实则堪称古代建城史奇观的城防工程。医圣祠,一位贡献了纵历千年仍闪耀着智慧造福于人类之经方的医界圣贤,一个全球中医业界公认的中医圣地。一祠一寨,读懂这两个南阳古城的代表性符号,就读懂了这座古城的部分文化密码。
11月16日,南阳市史志办召开征集医圣祠、梅花寨历史文献座谈会,我市部分文物古建专家、高校教师及民间文化学者聚集一堂,梳理一祠一寨相关历史文化资源,为医圣祠文化建设及古城保护利用提供历史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座谈会,也拉开了我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医圣祠、梅花寨文献资料的序幕。
医圣祠,民谚俗语里的人文风情
身为仲景故里人,与会人员对医圣祠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建设规模等尤为关注,更积极提供自己所知的相关历史资料。
张仲景博物馆馆长刘海燕首先介绍了医圣祠文化园规划设计相关情况、博物馆的建设思路及与古城联建的发展路径。他说,建设医圣祠文化园,需要挖掘梳理好医圣祠和梅花寨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予以佐证,如此才能切实把仲景文化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原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建中说,要从全国范围内征集医药文献资料,包括大型图书馆、中医院校的医药文献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达到想查任何中医药资料都能在这里查到的目标。要探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药馆、老中医,征集他们手中的文献或文物资料,哪怕是一杆称药的秤,一个老中药箱子,都是中医药史的见证,都值得收集。
“七孔桥九礓嚓,一百一拾凌霄花。”民间文化学者吕风林说,“七孔桥”就是医圣祠旁边的仁济桥;“九礓嚓”也称“九级踏”,指旧时三皇庙(曾在医圣祠前)一块石头上有九层台阶;“一百”指“一柏”(祠内古柏树),“一拾”其实是“一石”(制药石),“一百一拾”指从门口到祠内凌霄花有110步,这句老民谚是医圣祠的形胜语,老南阳人都知道。
“两山夹一河,一桥担三庙。”访古寻踪·南阳文化遗产保护公益团队领队乔治邦也用民谚俗语打开话题。他说,“两山”即泰山(庙)和明山(明远顶),两者位于温凉河两侧,“一桥”指魏公桥,“三庙”为泰山庙、鲁班庙、祖师庙,这些桥、庙、河等是医圣祠周边现存或曾存在的。在他看来,医圣祠文化园除了医圣文化,也应装填更多周边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比如春台亭是梅花寨的东寨门,可考虑予以利用,使之与汉宛城及明山相呼应;鲁班庙最早在温凉河北侧,原木料砖瓦尚在,可考虑异地迁建。
南阳唐王府博物馆馆长崔鉴平认为,要注意征集散落于民间的历史文献资料,比如与南阳中医药相关的老发票、清至民国时医圣祠的药房签等都有一定史料价值。他同时建议根据府衙收藏的明代唐王府牌坊柱子构件,恢复石牌坊,从中了解明代南阳的繁盛街景,也增添一处明代遗迹。
梅花寨,历史深处的古城旧模样
梅花寨虽然目前仅存部分南寨墙,但这个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内城、外城的传统构筑方式,且结合南阳特殊的自然地形因地制宜地构筑的城市防御工程,依然是古城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
南阳地方志专家郭文学说,早期南阳郡城为夯土筑建,明洪武三年,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用砖石重修南阳城。这座城垣至清朝时屡有修葺,同治年间则修筑了土郭18里,后增修断为四圩(寨堡),环城分布状若梅萼,故有“梅花寨”“梅花城”之称。医圣祠与梅花寨关系紧密,因历史上医圣祠的东外墙就是寨墙,靠近作为寨河的温凉河。他认为可以复建医圣祠周边历史上的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建筑,也应作为配套措施,修立魏公桥碑以厘清老桥历史。
南阳师院环旅学院副教授刘国旭说,无论古城梅花寨还是医圣祠文化园建设,应有大山水格局、大南阳城概念,比如把九架孤山等纳入进来,有了山水,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要重视选择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地名标识牌使历史记忆有具体的载体呈现。
南阳益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王玉近年来采访收集了280多名老南阳讲述的城市记忆,包括梅花寨和医圣祠的历史。王玉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梅花寨原有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遵循古城保护规律,对现有遗存做好保护利用。要对文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保护,形成南阳梅花寨独特的标识性记忆。要发挥地名作为文化活化石的作用,以南阳古地名的收集整理保护,建立可以延伸追溯的历史坐标。同时,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梅花寨历史文献的收集,“南阳梅花寨是南阳人的梅花寨,要敞开胸怀,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收集整理,引导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到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来”。
(稿件来源:南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