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豫政〔2013〕68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打造阳光、高效、智能化服务型政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国家“十二五”的重要任务,是各级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我市电子政务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及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电子政务尚处在起步阶段,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尚未建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率较低,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政务协同机制还未形成,科学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还未建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亟待完善,电子政务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促进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我市建设智慧城市的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建设内容,是智慧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我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区域增长极、豫鄂陕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实现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重要保障。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支撑,以政务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为核心,以深入广泛的电子政务应用为主线,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为重点,以网络与信息安全为保障,实现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
三、目标任务
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形成统一的比较完整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基本满足政务应用的需要;建成各类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数据库,初步形成开放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体系;重要政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拥有一支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人才队伍;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一)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市电子政务网络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构建全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完善内网、扩展外网,整合优化已有业务专网,形成完整统一、安全可靠、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1.构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利用国家基础传输网络资源,运用云计算技术,统一建设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为各政务部门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共享环境,支撑各部门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支持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电子政务朝集约、高效、安全和服务方向发展。
2.建设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内网政府系统业务网(以下简称“政府内网”)。全市政府内网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要求,以现有省、市政府专网带宽升级、网络架构和安全措施优化为切入点,整合全市政府系统网络资源,基于我省电子政务传输网,实现市与各县区、各部门业务网络的安全对接,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政府内网网络体系。
以深化OA办公自动化等业务应用为重点,深化政府内网业务应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等符合条件的业务信息系统要依托统一的政府内网运行,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形成统一的全市政府内网平台,建设政府内网网站体系,优化政务流程,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3.建设扩展全市电子政务外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统一地址和域名的要求,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加快市、县外网平台建设,建成纵向覆盖市县两级的电子政务广域网,实现省、市、县三级的互联互通,确保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稳步有序的组织各政务部门接入政务外网平台,建设横向连接本级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实现全市各部门在外网平台上的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各类电子政务公共业务系统,逐步进行协同办公、业务共享系统的开发应用,实现全市各政务部门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办公。
4.规范各部门网络整合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国家、省级部门政务网络业务系统应用推广的安排部署,结合市政府部门实际需要,开发部署(新建业务系统)或迁移整合(原有业务系统)到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上运行,确保与国家、省级政务网络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同步开展。2014年起,需要新建纵向业务应用系统的部门,必须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平台来构建网络渠道;已建成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要逐步迁移到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上来。各级政务部门要抓紧制定本部门业务专网的迁移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业务需求确定在市政府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上部署的业务,有计划地分别向政府内网和外网上迁移。
(二)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建设与应用
各级政府门户网站是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外网连接互联网的统一出口,是各级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政府公共服务的平台、政民互动交流的平台。
1.建设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随着全市电子政务外网业务应用拓展的需要,不断优化市政府门户网站,适时升级改版部门网站,实现与电子政务外网的无缝衔接、畅通运行,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社会公共服务和政民交流互动三大功能。各县区政府(管委会)网站群也要随着公众的需要和技术的进步,按照省、市要求不断升级完善,形成更高层次的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
2.拓展政府网站应用服务。一是加大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力度。各级各部门政府网站要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认真落实《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通知》(宛政办〔2014〕10号),积极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不断丰富公开信息内容,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增强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并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由近及远的要求,做好我市各级各部门2000年以来政府文件的界定和发布工作。二是大力提升政府网站网上办事能力。各级各部门政府网站要以社会公众为核心,加强服务栏目与政府业务系统之间的结合,整合更新服务资源,扩大网上办事服务事项,丰富办事服务内容,优化办事流程,不断提高网上办事事项的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网上咨询、网上申请、结果反馈等五项服务功能覆盖率,为公众提供准确、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三是推进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服务发展。建立健全公众意见及问题的受理、处理及反馈工作机制,实现网上信访、领导信箱、在线访谈、征集调查、咨询投诉等互动栏目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拓展政民互动新平台如重点新闻网络媒体的互动平台、微博等,将政府网站的互动范围拓展延伸,建立起互联网上覆盖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的互动交流体系。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3.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建立健全政府网站的制度保障、机制保障、技术保障和对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明确各方责任,加大管理力度,开展绩效评估和考核,确保政府网站持续稳定运行,不断提高政府网站服务能力。
(三)强化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建设高质量政务信息资源。推进政务部门依据职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逐步覆盖业务活动中产生和获取的各类政务信息。大力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完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动态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加强宏观经济、财政、土地、投资、工业经济、科技创新、贸易、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宏观调控信息资源建设;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管、城镇综合管理、网络舆情等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加强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建设。
2.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依托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形成“一个平台、多个专题应用”的总体布局,全面促进基础数据库和各种专题数据库的整合利用。
3.建立政务信息管理与共享机制。强化信息资源规范管理,建立信息采集和发布的相关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登记、制度化更新;建立信息共享推进机制,以协同业务需求为导向,明确共享信息内容和程序,确定信息共享部门责任,制定信息共享制度,保障共享信息安全,确保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需要。
(四)推进重要领域政务信息系统建设
在继续加快推进金盾、金关、金财、金税、金审、金农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社会安全、提升行政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应急联动和指挥系统,网上审批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全民健康保障信息系统、药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市场价格监管信息系统、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平安南阳”信息服务系统、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五)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整合构建安全支撑平台,完善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和管理措施,强化信息安全内容管理和对抗能力建设。建立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推进以涉密、敏感信息加密保护、电子认证、电子政务密钥管理和电子政务密码应用等为主要内容的密码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国家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等级保护工作机制,规范涉密信息系统使用管理。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建设。实行政府内网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电子政务外网与互联网逻辑隔离,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建立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加大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力度,加强对政务部门使用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四、实施步骤
(一)关于政府内网建设
1.强化政府内网应用,进一步推进办公自动化工作。围绕推进智慧政务,强化政府效能,提高办公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水平。2014年6月-12月,在市政府办公室内部进行网上办公平台应用培训和办公自动化系统试运行,政府办各相应科室测试运行该系统上公文流转、公文交换、会议通知、信息上报、督查系统、归档系统等功能,确保系统各应用模块稳定运行,为全面推进办公自动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2014年,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办公室、市政府各部门要加快内部局域网建设,逐步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政府内网网络体系。9月,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要完成本单位政府内网网站平台的建设,软、硬件采购要优先采用自主可控的国产化系统和设备,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10月15日前,各单位将政府内网网站建设情况报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备案,并按照统一配备IP地址的首地址为本单位政府内网网站服务器的IP。
3.2015年1-3月,全市政府协同办公系统试运行。6月全面推行市政府系统协同办公应用,取消纸质文件或信息的传递(涉密文件除外)。9月将政务办公网延伸至无线网络,实现移动办公、无线政务公开等功能,增强政府部门的反应能力和响应能力。
4.2016年实现与市委、人大、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内网的顶层对接,基本形成全市统一完整的智慧政务内网网络体系。
(二)关于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1.2014年完成平台建设与接入。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构建市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和广域网。2014年5月完成公共平台组网测试,6月由确定的网络运营商提供基础链路服务;7月起根据各部门实际,制定部门接入方案,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分期分批完成市直政府部门的接入,统一互联网出口,实现全市各部门在外网平台上的互联互通,建成全市电子政务城域网。市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市统一安排部署,做好网络接入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省市相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级政务外网建设方案及实施意见,建设县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其中,已建成外网平台的,必须于2014年7月底前接入市政务外网,其余未建成外网平台的县区要于9月底前建成,并与市政务外网平台对接,形成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广域网。各县区在与市政务外网相连的基础上,要实现与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县级政务部门的连接,形成县域电子政务网络。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电子政务外网纵向覆盖到所有县、乡、村。实现“二级平台四级服务”,横向覆盖全市各政务部门。
2.2015年完成部分业务系统建设与整合。2015年要完成基于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公共应用系统(如数据交换和传输服务系统、基本办公服务系统等)建设,实现全市各级政务部门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建成基于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南阳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平台,实现与省级平台的无缝对接,实现对政务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测和快速响应。2015年一季度,有业务专网的部门要制定出业务专网的迁移规划和实施方案;根据部门对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不同需求,分类规划应用部署。目前国家、省已开展在政务外网应用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要于2015年底完成业务应用系统的迁移整合工作。同时应将各级政务部门中业务成熟度高、复杂程度低、技术风险小、影响面不大的业务系统,作为优先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的系统。
3.2016年实现业务协同办公。各政务部门业务专网根据国家利用政务外网开展纵向到省市应用业务的国家部委的情况,结合我市实际,成熟一个,迁移整合一个,逐步进行。依托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一体化协同审批系统、提高政府监管能力的政务运行智能监督系统、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办公。
(三)关于政府网站建设
1.建设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群。2014年10月,利用南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平台的市直部门要完成子站的改版升级工作。已建成政府门户网站群的各县区要加强管理,深化政府网站的应用;未建立政府门户网站群的县区要加快建设步伐,2014年9月底建成以县区政府网站为主站,以县区政府部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网站为子站的网站集群。2014年底前,全市基本建设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运行安全稳定的政府门户网站群系统。
2.强化网站应用。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化政府网站应用,促进信息公开,完善网上办事,强化政民互动,做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一是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的应用,及时更新网站政务动态信息,做好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重要的公示公告、重要的调查征集都要及时报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及时更新服务事项。各部门要根据自己业务职能对各类服务事项或业务范围内的其他办事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按规定格式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发布。当服务事项发生变动时,要在变动后10个工作日内在部门网站上予以更新,并按规定的格式通过电子邮件报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为确保各部门的服务事项信息准确无误,各部门要在本部门信息公开系统的办事指南目录中对本部门的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对事项进行更新维护。同时将变动(增加、修改、撤销)的服务事项的名称及内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报市政府门户网站)。三是整合在线办事系统。已实现网上办事的部门,要在5月底之前将网上办事及其应用系统名称及链接地址报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后建成的部门业务办事系统,也要及时报送。市政府门户网站上统一开设受理窗口,逐步形成“一站式”服务的入口和出口。四是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办理《市长信箱》等群众网上来信,积极参加政府门户网站组织的在线访谈。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直各部门每年至少要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参加一次在线访谈。
3.2015年升级基于云计算的政府门户网站群。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统一接入口,建立规范的一站式的通用办公系统,引导政府网站群向智能化服务型方向发展。建设政府网站移动政务客户端,推进网站无障碍改造,并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和第三方平台加强服务资源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网站的服务能力。加快办公系统和政府网站协同建设步伐,实现资源互通共享,有效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管理服务能力。
(四)关于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
在现有数据资源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宛政办〔2012〕4号文件的要求,2015年要完成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整合公安、计生、人社等多个部门数据,建成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标识、以居民身份证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对全市人口信息的动态管理。整合质监、工商、税务、民政、编办等部门业务数据,建成以法人组织机构代码为标识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对全市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和应用,促进全市法人信用系统建设。将规划、国土、房产、城建、水利等部门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与公安、城管、安监、环保、民政等部门提供大量的城市部件坐标进行整合,建成全市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满足全市各级各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整合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数据,建成宏观经济信息库,为领导决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2016年四大数据库通过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全市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同时要加快推进人事社保、文化教育、社会信用、城市管理、财政税务、医疗卫生、住建房管、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系统的专业数据库建设,为相应业务应用系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提供丰富、准确、及时更新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意义,把电子政务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调整充实全市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各部门建立“电子政务”一把手负责制,由部门主要领导直接负责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应用工作。各县区政府(管委会)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小组,负责区域内的电子政务工作。二是组建南阳电子政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发展。5月底,各县区(管委会)、各部门要将负责电子政务工作的主管领导、承办单位(科室)及负责人的情况报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
(二)加强资金保障和项目管理
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充分保障电子政务的建设资金、业务应用和运维经费。建设资金列入同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市、县级基础性、综合性、公益性和跨部门的公用建设项目;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和运维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财政要根据电子政务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各项资金。各级各部门要科学、有效地使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避免重复投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所有市财政投资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部门要先报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审查,通过后按程序审批下达。使用自筹资金和上级财政性资金建设的电子政务项目,项目建设部门要报同级电子政务主管部门备案。各级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规划、立项、建设、验收、运行、审计等全程跟踪和管理。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
着力推行电子政务工作绩效考核,把电子政务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制定科学、规范、可行的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对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应用和为政府系统以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考察与评价。引入专业咨询机构,对电子政务公众认知度和公众满意度进行第三方评估。要加强对财政投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应用效果的评价,督促项目发挥效能,考核结果要作为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申请的重要参考依据。
市政府办公室将于2014年适时组织各县区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互相观摩学习,考核评比。
(四)加强教育培训和宣传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常态化机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通过专家辅导、考察交流、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工作人员电子政务政策、知识、技能、技术的培训。各级行政学院要将电子政务列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培训内容,逐步扩大培训范围,切实提高公务人员电子政务管理应用能力。各级组织人事和电子政务主管部门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环境,积极培养引进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精业务的复合型电子政务建设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化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要多层次、多领域宣传电子政务工作,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电子政务建设的先进经验,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和监督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